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幫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幫菜

蘇幫菜顧名思義就是蘇州本幫菜,是蘇菜中蘇錫菜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蘇州的本幫菜。

據傳說蘇州菜起源於公元前514年, 蘇幫菜用料上乘、鮮甜可口、講究火候、濃油赤醬,屬於「南甜」風味,不僅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更是因材施藝,四季有別,烹調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特色菜餚有:姑蘇滷鴨、蟹粉豆腐、醃篤鮮、百葉結燒肉、銀杏菜心等。

中文名

蘇幫菜

目錄

1 發展歷史 ▪ 春秋時代 ▪ 魏晉時代 ▪ 宋代 ▪ 明代 ▪ 清代 ▪ 現代


發展歷史

春秋時代

蘇幫菜歷史悠久,據說蘇州城公元前514年的誕生就和「太湖炙魚」即蘇式熏魚有關,到今天已發展成特色鮮明的地方菜系。

姑蘇美食從「炙魚」始不是偶然的。蘇州自古「擅三江五湖之利」。「三江即入,震澤底定」。三萬六千頃的太湖(即震澤)及其鄰近水域,為蘇州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美食資源,尤其是魚資源。史載專諸「炙魚」即學自太湖(一作太和公)。闔閭「治魚為膾」勞師,「吳人作膾者自闔閭之造也」。蘇州「炙魚」和「魚膾」為美味久矣。「魚鮓」也是古吳的美味。晉時,蘇州人陸機餉中書令張華以「魚鮓」,竟被張華稱作為「此龍肉也」(《晉書·張華傳》)。五代時,蘇州的「玲瓏牡丹鮓」更是開我國工藝造型菜之先河。如今蘇州眾多的魚類菜餚中,無不可以找到古「炙魚」.「魚膾」.「魚鮓」的影子。

據《吳越春秋》:闔閭「與夫人及女會食蒸魚,王前嘗半而與女」這個女兒竟因後食蒸魚憤而自殺。王悔而厚葬女,舞鶴於市,殺生送死,女墳終於陷落成湖。其時對魚的重視大抵如此。

闔閭出海征戰歸來,思海中所食魚,但是魚已被司廚者曝干,吳王亦索食之,味甚美,「因書『美』下着『魚』,是為『鯗』字」,這就是我國『鯗』(乾魚)的由來。

魏晉時代

魏晉時,頗珍鱸魚,尤其是張翰為思鱸魚蓴羹而辭官歸吳,此後鱸魚更是聲名大振。這鱸魚之鄉就在蘇州吳(松)江長橋(垂虹橋)。相傳該橋一側鱸魚四鰓,另一側為三鰓。南朝隋唐時號稱「一時珍食」、「東南佳味」的鱸魚膾都是指那一帶的鱸魚。宋時在該地建有「鱸鄉亭」

宋代

宋代以來,蘇幫菜的口味有較大的變化。原來南人菜咸而北方菜甜,江南進貢到長安、洛陽的魚蟹要加糖加蜜。南宋遷都之後,北方的甜味飲食對蘇幫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州的很多小吃,如小籠包、湯包、餛飩均源自北宋首都開封,經過杭州然後傳至蘇州。蘇州本來偏鹹的口味一下子改成了偏甜的口味。蘇幫菜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濫觴。此外唐宋時期,特別是金元以來,伊斯蘭教徒到江蘇者日多,蘇菜系又受清真菜的影響,烹飪更為豐富多彩。

明代

元末明初,蘇州人韓奕所寫的飲食專著《易牙遺意》 [1] 中,明確提到用鹽的就有33種,占到67.35%,而用糖的只有7種,僅占14.29%。可見在古代蘇州人的飲食生活中,鹽的地位要遠遠大於糖。明清以來,蘇菜系又受到許多地方風味的影響。昔日吳王夫差、隋煬帝行船宴飲,龍舟作樂的帝王享受船點船菜,此時作為商家謀利的手段,也可供尋常百姓品嘗。 [2] 明代中期,蘇幫菜隨着蘇州城市地位的上升而流行。王世性所著《廣志繹》,書中說:「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 [3] 蘇式糕點、蘇式小吃也逐漸在宮廷流行。明代最後一位皇后周氏是蘇州人,當時由於戰爭,皇宮生活拮据,很多時候周皇后親自下廚做飯給崇禎皇帝吃。崇禎皇帝對清淡香甜的蘇州飲食非常喜愛,也曾多次想到蘇州去聽吳歌嘗吳菜,但是由於戰爭的壓力和遷都南京計劃被大臣否決,因此作罷。

清代

清代蘇菜流行於全國,據杭州徐珂所輯《清稗類鈔》 [5] 中記載「肴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蘇州作為十大菜系之一,和今天文明的川菜並列。乾隆帝南巡的時候,曾經到蘇州的得月樓做客,嘗到江南美味後,非常高興,賜名蘇州為天下第一食府。清中葉蘇州虎丘三山館飯店能供應140多種菜餚和近30種點心,其中鴨子就有火夾鴨、海參鴨、八寶鴨、風魚鴨、湯野鴨、汁野鴨等14種做法;魚有參糟魚、剝皮黃魚、斑魚湯、黃燜着甲等16種花樣;魚翅菜有7種……它們是該店廚師們的根據 「有味者使之出,無味者使之入」的烹飪原則,結合各種原材料的特點,再加上自己獨特的手藝創製出來的,而三山館則以這些名菜飲譽江南。同時,在北京也有蘇幫菜館,如玉山館。

現代

但在改革開放之初,南風北上,廣幫菜在蘇州一度十分吃香,占據了餐飲業的高位。後來,又有四川火鍋等大舉進入,接着是杭幫菜挾雄厚資金在蘇州開 出巨無霸式的菜館。近幾年除了又進來東北菜、貴州菜、台灣菜、新疆菜、雲南菜等國內菜系外,日本菜、法國菜、印度菜、韓國菜、馬來西亞菜、墨西哥菜等國際風味餐廳也接二連三開出來,在有美食街之稱的太監弄對巷的碧鳳坊,國內外風味的菜館和松鶴樓、得月樓等蘇幫菜館唱起了對台戲。這些外來菜系豐富了蘇州的餐飲市場,但在這餐飲業紅火的背後,蘇幫菜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