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武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武廟》

作品名稱: 《蘇武廟》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蘇武廟》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賈島詩。

蘇武是歷史上著名的堅持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返回漢朝,前後長達十九年。這首詩就是作者瞻仰蘇武廟後追思憑弔之作。[1]

詩詞正文

譯文

蘇武初遇漢使,悲喜交集感慨萬端;

而今古廟高樹,肅穆莊嚴久遠渺然。

羈留北海音書斷絕,頭頂胡天明月;

荒隴牧羊回來,茫茫草原已升暮煙。

回朝進謁樓台依舊,甲帳卻無蹤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劍,正是瀟灑壯年。

封侯受爵緬懷茂陵,君臣已不相見;

空對秋水哭吊先皇,哀嘆逝去華年。

鑑賞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兩句分點「蘇武」與「廟」。第一句着筆就寫蘇武突然見到漢使,得知他已經獲釋可以回國時悲喜交加的激動心情。漢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漢使到匈奴後,得知蘇武尚在,乃詐稱漢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蘇武系在雁足上的帛書,知武在某澤中,匈奴方才承認,並遣武回國。首句是想象蘇武初次會見漢使時的情景。蘇武在異域渡過漫長歲月,歷盡艱辛,驟然見到來自漢朝的使者,表現出極為強烈、激動、複雜的感情。這裡有辛酸的追憶,有意外的驚愕,悲喜交加,感慨無窮,種種情緒,一時奔集,難以言狀,難以禁受。

詩人以「魂銷」二字概括,筆墨精煉,真切傳神,「魂銷」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繪出蘇武當時內心與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態,深刻地顯示出其思國若渴的愛國精神,這句是蘇武生前事跡的一個特寫鏡頭。第二句由人到廟,由古及今,描繪眼前蘇武廟景物。「古祠高樹」,寫出蘇武廟蒼古肅穆,渲染出濃郁的歷史氣氛,寫蘇武廟中的建築與古樹本是無知物,它們都不知道蘇武生前所歷盡的千辛萬苦,更不了解蘇武堅貞不屈的價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的感嘆。透露出詩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遠之意。古祠高樹兩茫然,是說祠和樹都年代杳遠。這就為三、四兩句轉入對蘇武當年生活的追思緬想創造了條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描繪的是兩幅畫,是用逆挽法來追憶蘇武生前的苦節壯舉,懷念蘇武崇高的愛國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歸圖。在寂靜的夜晚,天空中高懸着一輪帶有異域情調的明月。望着大雁從遙遠的北方飛來,又向南方飛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漸消失在南天的雲彩中。這幅圖畫,形象地表現了蘇武在音訊隔絕的漫長歲月中對故國的深長思念和欲歸不得的深刻痛苦,不僅敘出了蘇武被流放北海時與國音訊斷絕的史實,而且表現出蘇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園,每天希望鴻雁傳書於國、直盼到月上中天的愛國忠心。

這句主要寫蘇武思國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歸牧圖。在昏暗的傍晚,放眼遠望,只見籠罩在一片荒煙中的連天塞草,和丘隴上歸來的羊群,主要寫他胡地牧羊時環境的艱辛、荒涼,表現出貧賤不能移其愛國之志的胸懷。這幅圖畫,形象地展示了蘇武牧羊絕塞的單調、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環境、經歷、心情相互交觸,渾然一體。頷聯兩句是從廣闊的空間角度來寫蘇武留胡時內心與外在動態、環境。

「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兩句寫蘇武「回日」所見所感,從相隔迢遙的時間的角度上寫蘇武出使和歸國前後的人事變換。第一句句說蘇武十九年後歸國時,往日的樓台殿閣雖然依舊,但武帝早已逝去,當日的「甲帳」也不復存在,流露出一種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隱含着對武帝的追思。史載蘇武「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李陵《答蘇武書》中也有「丁年(壯年)奉使,皓首而歸」之句。第二句說回想當年戴冠佩劍,奉命出使的時候,蘇武還正當壯盛之年。「甲帳」、「丁年」巧對,向為詩評家所稱。此聯先說「回日」,後述「去時」,詩評家稱之為「逆挽法」,認為可以「化板滯為跳脫」(沈德潛《唐詩別裁》)。其實,由「回日」憶及「去時」,以「去時」反襯「回日」,更增感慨。蘇武出使是漢武帝為之賜節餞行,他自己那時也正在壯年,可是歸漢之「回日」,漢室江山雖然依舊,然而人事卻迥然有異於前了,這裡面包含了極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寫朝廷人事的變更,「去時」暗示了蘇武個人生命歷程的轉換,兩句通過對時間轉換的形象描繪,顯示了蘇武留胡時間之長,讀者從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蘇武所經受的磨難之多。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兩句集中抒寫蘇武歸國後對武帝的追悼。漢宣帝賜蘇武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武帝已經長眠茂陵,再也見不到完節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了,蘇武只能空自面對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經逝去的先皇。史載李陵勸降時,蘇武曾說:「武父子之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回國後,昭帝「詔武奉一大牢謁武帝園廟」。這種故君之思,是融忠君與愛國為一體的感情。最後一筆,把一個帶着歷史局限的愛國志士的形象,更真實感人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晚唐國勢衰頹,民族矛盾尖銳。表彰民族氣節,歌頌忠貞不屈,心向故國,是時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詩云:「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溫庭筠這首詩,正塑造了一位「白髮丹心」的漢臣形象。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