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苕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苕溪[1] ,秋時兩岸多苕花,其白如雪,故稱其為「苕溪」,也稱為「苕水」。在浙江省北部,為著名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屬於長江流域的一部分,是中國浙江省西北部一條河流,注入太湖。苕溪幹流長158公裏,流域面積4576平方公裏,河道落差779米,平均坡降4.9‰。

地理範圍

流域覆蓋臨安區東部、餘杭區大部、德清縣安吉縣長興縣湖州市

流域概況

  • 上游源出於天目山,由東苕溪西苕溪兩支組成,兩溪在湖州市吳興區城區匯合,合流後稱苕溪,向北流15公里,分70多條港汊注入太湖
  • 苕溪,由東、西二苕溪組成,因兩條溪大小相仿,又有姐妹溪之美名,為太湖主要水源之一。
  • 東西苕溪遠在湖州城東匯合,經大錢口入太湖,興建東苕溪導流工程後,兩溪在湖州城西杭長橋匯合經長兜港、機坊港入太湖,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實施後,兩溪在湖州市白闕塘橋匯合經長兜港註入太湖。
  • 東、西兩苕水系在東部平原散作千港萬湖,形成密集的河網湖群,天目山脈尾閭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構成這一地區特有的秀麗勝景,所謂"水逶迤而清深,山連屬而秀拔",即所謂"山水清遠"。

防洪工程

東苕溪

  • 也是浙江洪害嚴重的河流之一。全長151公裏,自南而北蜿蜒於杭嘉湖地區的西部,左依崇山峻嶺,右接平原低地,居高臨下,勢如建瓴。控製洪水得宜則水利興,失控則杭嘉湖並受其害。
  • 杭嘉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唐代就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 的說法,現在是浙江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而杭州更是全浙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東苕溪安瀾與否,對杭嘉湖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發展關系重大。
  • 自古及今,杭嘉湖水利均以治苕為急務,代不乏人,史不絕書,留下了南湖、北湖和西險大塘等著名的古水利工程。但歷代治標者眾,治本者鮮,加之圍湖墾種,堤塘失修,每遇山洪暴發,往往湖溢塘決,洪水一瀉數十百裏,釀成巨災。
  • 建國以來,針對東苕溪河流特徵,採取"上蓄、中分、下泄"的治理方針,統籌規劃,標本兼治,上遊興建一批大、中、小型水庫,中遊改造南湖、北湖,全線加固西險大塘,下遊興辦導流入湖(太湖)工程,同時改建增建沿溪涵閘,發展機電排灌,建設農田圩堤。而今東苕溪幹支流已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攔、滯、御、導、排的防洪體系,為減輕杭嘉湖平原的洪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苕溪

  • 發源於天目山北坡,上遊崇山峻嶺,溪行山谷間,為山溪性河流;安城至梅溪,河道坡勢由陡轉緩,屬過渡性河段;梅溪以下為平原河流,白雀塘橋以下為東西苕溪會合後的尾閭。西苕溪幹流長139公裏,流域面積2268平方公裏。
  • 西苕溪中上遊安吉縣是著名的"竹鄉",竹林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1/4,年產商品竹佔全國商品竹總量的1/10,農田主要分布在西苕溪兩岸;下遊長興縣、湖州市郊區,平原廣袤,河道密布,是杭嘉湖"魚米之鄉"的組成部分。
  • 西苕溪除主源西溪外,較大的支流有南溪遞鋪港渾泥港曉墅港和平港。幹流安城以下,山勢逐漸展開,分布有斷續河谷小平原,開始築堤防洪。左岸梅溪至霅水橋間有小溪口、港口、午源渡、胥倉橋等四個口子,分流為泥橋港、姚家港、陳橋港、裏塘港、深大港、午源渡港、胥倉港等7條水道(原有11條,已淤塞4條),分泄洪流,經長興平原排入太湖。到1989年尚有泥橋港(小溪川)、胥倉港、霅水橋港存在,其餘均已淤塞。由於這些水道和縱橫交叉的分割,形成了為數眾多、環水築堤的區,大的萬餘畝,小的數十畝。
  • 建國前,西苕溪防洪單一憑藉堤,區規模小,堤線長,防洪負擔重,防洪能力很低,歷史上災患頻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流域治理,上攔下泄,聯並,堤防整修加固,河道清障、浚拓,防洪能力有較大提高。到80年代末,沿西苕溪兩岸大堤達到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沿支流及分洪河道兩岸的內達到5~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整治建設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水利為要務,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在東、西苕溪上遊先後興建青山賦石老石坎對河口等15座大中型水庫。中下遊截彎取直,新增南、北湖分洪閘,興建排澇機埠,加固圍堤,開挖導流港;加固加高西險大塘,對苕溪進行全面整治,災害明顯減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