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苗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苗刀是中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武術刀技,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在民國時期定名為苗刀。

苗刀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

它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1]

介紹

苗刀,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先進兵器之一,一直以來為皇家御林軍(千牛衛,羽林衛)所持,別名:細刀,長刀,千牛刀。足以看出其傳承關係。

所以明代時打擊倭寇(官修《明史·日本傳》里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里也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日本刀殺傷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擋。戚繼光以鴛鴦陣大破倭寇。同時因倭寇刀法犀利,明代民間武術家對日本劍道產生濃厚興趣,通過對日本刀法參考並結合中國武術自身,出現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和戚繼光編寫的【辛酉刀法】。中國雙手刀技又開始出現,苗刀在這時有了刀法,開始全軍重視,最重要的就是苗刀抵抗北方蒙古騎兵。從苗刀刀身微彎比武士刀更長結合中國人體質的刀法中,可以看出這就是明代士兵與蒙古騎兵作戰,結合了槍術,可以馬上衝刺的效果!明代以前苗刀就是作為皇家衛士專用,在明代時因為刀法的引進苗刀真正的應用到了戰場。不過經過幾百年變化,苗刀刀法已經脫離了許多日本元素,成為中國特色武術一部分。

戚繼光以明代腰刀,大多為單手持,這是為了配合一手拿盾,擺鴛鴦陣[2]

清朝民間苗刀技術低迷,但沒有失傳。

民國,民間滄州武術家劉玉春,將中國這類長度120~160,刀身形似禾苗的刀統稱為苗刀,這是北洋政府曹錕官方認可的命名!而劉玉春傳承下來的苗刀刀法歷經幾百年變革,是為一路苗刀,已完全脫離日本刀技風格。後來其高徒郭長生結合通臂絕技,創二路苗刀,並且流傳至今。

民國開始,苗刀再次在武術界朝氣蓬髮,引得日本劍道重視,直到後來1991年中國武術團訪問日本,應日本劍道強烈要求郭瑞祥表演家傳苗刀,榮獲金牌,引起整個日本劍道高度重視,至此日本劍道多次邀請中國苗刀高手切磋實戰,然而日本劍道敗多勝少。

總的說來苗刀過程是這樣的:唐刀(儀刃或橫刀,更傾向於儀刃,由於戰場局限,棄用)-倭長刀(唐樣大刀,太刀等)-明仿倭御林軍刀-苗刀。

中國宋代的確失傳了雙手刀法,明代的確參考並融合了日本刀技,但是經過幾百年變遷,已經成了中華特色的武術技法。與日本劍道區別明顯。

可以看出苗刀的基本初型是在明代,並廣泛推廣使用,明代末期仿倭長刀名「御林軍刀」,它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臨陣殺敵,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刀型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使,又能當刀用,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因為單、雙手交換使用時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且結構優良。所以在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實用價值及高,殺傷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擋。

故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

「苗刀用以衝鋒陷陣,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繼光得此刀法,傳之於部下,用於衝鋒陷陣,斬將搴旗,賴此刀法,威震華夏。」

視頻

苗刀 相關視頻

王志海 苗刀中文教學版
這趟苗刀打的太利落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