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樂童年(董曉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樂童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苦樂童年》中國當代作家董曉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苦樂童年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令人難忘而又回味無窮的七彩童年。我的童年與大多數人的童年一樣,既充滿天真爛漫,又飽嘗酸甜苦辣。回想童年軼事,讓我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自幼營養不良,年體弱多病。我1960年出生於大冶董家口的一個山區村莊,命運註定,生不逢時,出生時正遇上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和三年困難時期。可能是由於饑荒和貧困的原因,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我家鄉實行的是公社化管理制度,全灣子的人都是過着大集體的生活,吃一個公共食堂的「大鍋飯」,當時我奶奶在公共食堂幫廚,有一天,奶奶見我餓得直哭叫,鍋里僅剩下的一口鍋巴粥,她捨不得吃,給了我吃。由於糧食不夠吃,奶奶就在家裡用谷糠做了幾個糠粑來充飢,糠粑很難吃,我熬蠻地吃了一個,之後上廁所時拉不出來,難受至極,還是我爺用手幫我一點一點地摳出來的。

由於母親在懷我的時候,經常吃不飽飯,導致我在娘胎里先天營養不足,我出生後臉色臘黃,個頭瘦小,母親因生我也患上了聽覺和視覺雙重障礙的終身殘疾。我自出生至童年,體質一直很差,特愛生病,一年要大病好幾次,每次生病頭暈目眩,天旋地轉,嘔吐不止,一病就是好幾天。因母親殘疾,父親是幹部,又要忙於工作,很少照顧家事,我從小時起,都是由奶奶一手撫養帶大的。我每次生病後,奶奶就採用紫蘇煮雞蛋的民間偏方給我治療,用紫蘇水給我泡腳,用熟雞蛋給我滾太陽穴和額頭。我結婚後,愛人也幾次蒸人參、天麻給我吃,還用豬肚、老雞、烏龜燉三合湯給我滋補身體,在奶奶和愛人的精心治療和調養下,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齡的增長,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的頭暈病才得以根治與痊癒。

讀書輾轉曲折,勞動受傷自忍。對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幼年時代是生活得既無聊而又艱辛的。由於在那個年代沒有幼兒園和學前班可上,得不到人生最重要的幼兒階段的啟蒙教育,幼兒幾年時光,只好無奈地在玩耍嬉戲與幫做家務事中度過。

進入童年後,讀書求學之路也不一帆風順。1965年至1969年,我在原董家口公社小學就讀一至四年級,由於董家口水庫需加高堤壩擴大庫容量,因校址處在庫水淹沒區域,1969年底,董家口公社小學的建制連同房屋一併拆除,不復存在,使我失去了讀書求學的場所。

為了繼續求學,1970年我不得不去鄰近的原殷祖公社馬對於小學去讀五年級。我家距離馬對於小學有5里多路程,每天要翻越董家口水庫高大的堤壩,徒步兩個來回,就這樣日復一日地走完了讀五年級的求學之路。

1971年,董家口中學初步建成後,我來到董家口中學讀初中一年級。由於當時學校還處在建設與完善之中,學生需邊讀書邊參加勞動。有一次,我在搬運石頭時,因地面濕滑,不小心摔倒,肩上的石頭落下砸到了我右手的無名指,當時忍着疼痛,從地上爬起來,繼續搬運石頭,事後,既未告訴老師和家長,也沒有去醫院看手指,導致後來我右手無名指關節變形彎曲。

從小幫忙幹活,盡力分擔家務。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家與許多農村家庭一樣,每天都不可避免地面對許多繁雜的家務和勞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農村還是實行集體勞動和出工記分制度,為了給家裡多掙幾個工分,初高中的每個寒暑假,我都跟着大人一起參加隊裡的生產勞動,炎熱夏天,頭頂烈日,去稻田裡割谷挑谷,打場曬糧。記得有一次,在參加田裡插水稻秧苗勞動時,我的雙腳小腿被幾條螞蟥咬得鮮血直流,我忍着懼怕,叫人幫我弄掉螞蟥後,繼續幹完插秧勞動。

我家共有兄弟姐妹4個,哥哥1968年應徵入伍,當時妹妹年紀又小,繁雜的家務主要由姐姐和我承擔,在我小時候,挑水、砍柴、種菜等家務事都干過。有一次,我從廁所挑糞去菜園,路上糞桶系突然斷裂,糞便濺灑了我一身,弄得我哭笑不得,非常難堪。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在那個年代,農村家庭燒火做飯主要是燒柴禾,附近山上的乾柴卻十分稀少,為了能砍到乾柴,姐姐經常帶我去山沖裡面幾里遠的高山上去砍柴,一去就是一天,渴了就喝幾口山泉水。有一次,我和姐姐一起去金盆石桌灣的山上砍柴,我砍了幾根乾柴捆綁後扛下山時,被金盆石桌灣的人碰見,說這是他們山上的乾柴,不許砍,強行將我砍的乾柴攔截下來拿走了。當時我心裡特別難受,這件事使我鬱悶了好幾天。還有一次,我上山砍柴時,右臉頰被鋒利的竹尖劃破了一道傷口,出了血,我也沒有管它,至今還留有一塊傷疤。

有句話說得好「苦難是一種財富。」的確如此,正是我童年遭遇了這些坎坷與曲折,才使我從中感悟至深,受益匪淺,它磨練了我的意志,鍛造了我的品格,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體驗了生活的艱辛,也讓我變得日益成熟與堅強,從而為後來我走好人生之路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提供了無窮的精神動力。

2023年7月3日 [1]

作者簡介

董曉嵐,殷祖董口村人。曾在報刊發表各類作品百餘篇。現居武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