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根據宋朝黃鶴《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注:此詩為甫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秋所作。此詩分上下二段,各十二句。前十二句,苦淫雨而思隴西公也。後十二句,不見隴兩而思王徵士也。

此詩分上下二段,各十二句。前十二句,苦淫雨而思隴西公也。群木二句,雨中遠景。悄悄二句,阻水難行。曰騰馬,欲陸行以見隴西也。後十二句,不見隴兩而思王徵士也。奮飛四句,承上起下。嘉蔬四句,雨中近景。曰掛席,欲水行以見徵士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1]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

今秋乃淫雨,仲月來寒風。群木水光下,萬象雲氣中。

所思礙行潦,九里信不通。悄悄素滻路,迢迢天漢東。

願騰六尺馬,背若孤征鴻。劃見公子面,超然歡笑同。

奮飛既胡越,侷促傷樊籠。一飯四五起,憑軒心力窮。

嘉蔬沒混濁,時菊碎榛叢。鷹隼亦屈猛,烏鳶何所蒙。 式瞻北鄰居,取適南巷翁。掛席釣川漲,焉知清興終。

名家評論

(1)原注:"隴西公,即漢中王瑀。"徵士,琅琊王徹。《舊唐書》:,讓皇帝第六子,早有才望,偉儀表,初封隴西郡公。天寶十五載,從玄宗幸蜀,至漢中,因封漢中王。《左傳》:秋無苦雨。

(2)《爾雅》:"久雨謂之淫雨。"

(3)陶潛詩:"寒風拂枯樹。"

(4)《南史·齊武帝紀》:"青翠扶疏,有殊群木。"鮑照詩:"水光溢兮松霧動。"

(5)《秦國策》:"效萬家之都。"《高唐賦》:"其上獨有雲氣。"水漲,故映木。積雨,故云多。

(6)阮籍詩:"登高眺所思。"《詩》:"洞酌彼行潦。"《疏》雲:"行,道也。潦,雨水也。"

(7)趙次公曰:九里,指隴西所居。謝惠連詩:"九里樂同潤。"

(8)《詩》:"憂心悄悄。"悄悄,憂貌。《長安志》:滻水,在萬年縣東北,流四十里入渭。潘岳《西征賦》:"玄灞素滻。"

(9)陸機詩:"迢迢造天庭。"迢迢,遠貌。趙曰:天漢,乃中渭橋之所。《三輔黃圖》:"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是也。《西征賦》:"儀景星於天漢。"

(10)《周禮》: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為馬。

(11)劉孝綽詩:"持此連樹枝,暫作背飛鴻。"曹植詩:"孤鴻飛南遊。"此言身跨馬背,若飛鴻孤征也。趙曰:鴻群飛,猶詳緩。孤飛,則逐伴而急疾。

(12)《隋書》:文帝謂李德林曰:"昨宵恨夜長,不得早見公面。"曹植詩:"翩翩我公子。"李宗室,故稱公子。

(13)王筠詩:"超然獨長往。"曹植詩:"歡笑盡娛。"

(14)《詩》:"不能奮飛。"趙曰:相隔如胡越,猶王粲所云"胡越異區"也。

(15)仲長統《述志》詩:"人事可遣,何為侷促。"《莊子》:"澤雉不蘄,畜乎樊中。"注:"樊,所以籠雉也。"齊高帝賦:"傷樊籠之或累。"

(16)古史:周公一飯三吐哺。劉楨詩:"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遷。"《吳志》:潘浚謂孫權曰:"樊佃昔嘗為州人設饌,比至日中,十餘自起。"

(17)江淹詩:"憑軒詠堯老。"《胡廣傳》:"心力克壯。"

(18)朱鶴齡注:《記》:稻曰嘉蔬。郭璞《江賦》:"挺自然之嘉蔬。"又,公《園官送菜詩並序》,皆以嘉蔬為菜,義可兼用耳。溷濁,泥水也,郭璞《風賦》:"駭溷濁,揚腐餘。"

(19)潘岳詩:"時菊耀岩阿。"

(20)《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鷹隼擊。"張華《鷦鷯賦》:"蒼鷹鷙而受紲,屈猛志以服養。"

(21)《吳越春秋》歌:"仰飛鳥兮烏鳶。"晉劉頌疏:"不識所蒙更生之恩。"

(22)《世說》:"不如式瞻儀型。"式,用也。潘尼詩:"爪牙司北鄰。"

(23)謝靈運《山居賦》:"隨時取適。"瞻北鄰,則南翁為之適意。盧注:《逼側行》雲"我居巷南子巷北",故知公為南巷翁也。

(24)《海賦》:"揚微綃,掛帆席。"謝靈運詩:"掛席拾海月。"

(25)王勃詩:"清興殊未闌。"未謂同游漲水,則興無終盡。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徵士》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