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諾森一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英諾森一世(?-417年),外文名:St. Innocentius I,意大利籍教皇(401~417年在位)。教皇譜系位居第40位。可能是上一代教皇阿納斯塔修斯一世之子。

教皇(拉丁語:Papa),本意為父親。本身並不具備特殊職權色彩。現任(第266任)教皇為方濟各[1],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教皇官邸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教皇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2]認為教皇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5世紀時才改稱為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

人物簡介

404年召開宗教會議,謀求恢復君士坦丁堡牧首克里索斯托的職務,由於英諾森的使者被扣在君士坦丁堡,會議未能舉行。直到437年克里索斯托死後31年才得到昭雪。410年英諾森一世為調解西哥特王國與西羅馬的關係,前往拉文那。自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死後,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帝國而再也沒有合併,最懦弱無能的霍諾留斯執政(395-423年在位),西哥特領袖阿拉里克曾率兵攻打君士坦丁堡,後一再進攻意大利,向霍諾留斯索要土地和財務,又率兵圍困羅馬。西羅馬皇帝霍諾留斯於408年逃往拉文納,410年英諾森曾赴該地進行和談。沒有成功。410年8月24日羅馬陷落,西哥特人占領三天後北上。414年承認亞歷山大為安提阿主教,從而使羅馬教會與亞歷山大牧首恢復關係。

英若森一世也進行了反異端鬥爭。不列顛隱修士伯拉糾380年來到羅馬,痛敢羅馬基督徒的道德低落,並把它歸咎於奧古斯丁的恩寵論。反對原罪教義的影響,伯拉糾在羅馬獲得一批擁護者,成為反對派的領袖。此後,伯拉糾前往非洲、巴勒斯坦進行傳教活動。在伯拉糾主義的問題上,英諾森一世重申非洲教會在迦太基和米里夫(Mileve)會議(皆召開於416年)上否定伯拉糾主義的立場,將伯拉糾派定為異端。417年他公開譴責伯拉糾主義,將其創始人伯拉糾處以絕罰。 431年正統教會在以弗所進行宗教會議,靠羅馬政府的壓力,迫使所有主教反對伯拉糾教派,伯拉糾的大部分著作被銷毀。

英諾森一世始終把握機會,努力保持並擴大羅馬教會在處理爭端上的權威。他保持與魯昂主教維田舒(Victricius of Rouen),圖盧茲主教愛素波(Exuperius of Toulouse)以及安提阿主教亞歷山大的通信,還寫信給克里索斯托以答覆後者與狄奧菲魯斯的爭端。教宗意諾增爵一世保持着與克里索斯托良好的關係,403年克里索斯托遭皇后優多迦放逐時,曾為之交涉,然沒有成功。

英諾森一世於417年3月12日逝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