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1]

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此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2]

作品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3]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詞句注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着,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臥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裡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⒂沾濕:潮濕不干。何由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徹,徹曉。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⒄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於「唉」。

⒅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白話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着拐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作品鑑賞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要點。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讀者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里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着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難以入睡。「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讀者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並發生過積極的作用。[2]

名家點評

《唐詩援》:「『安得廣廈千萬間』,發此大願力,便是措大想頭。」申鳧盟此語最妙。他人定謂是老杜比稷、契處矣。

《唐詩鏡》:子美七言古詩氣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觀。力厚,澄之使清;氣大,束之使峻:斯盡善矣。

《詩源辨體》:《茅屋為秋風所破》,亦為宋人濫觴,皆變體也。

《唐詩歸》:鍾云:好笑!好哭(「南村群童」二句下)。鍾云:「入竹」妙!妙(「公然抱茅」句下)!譚云:「惡臥」,盡小兒睡性(「嬌兒惡臥」句下)。

《杜臆》:「廣廈萬間」,「大庇寒士」,創見故奇,襲之便覺可厭。……「嗚呼」一轉,固是曲終餘意,亦是通篇大結。

《義門讀書記》:元氣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襲也。「自嘆息」三字,直貫注結處(「歸來倚杖」句下)。「風」字帶收前半(「風雨不動」句下)。

《唐宋詩醇》: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後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則詩亦可不作。朱鶴齡曰:白樂天云:「安得布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同此意。

《讀杜心解》:起五句完題,筆亦如飄風之來,疾卷了當。「南村」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狀,筆力恣橫。單句縮住、黯然。「俄頃」八句,述破後拉雜事,停「風」接「雨」,忽變一境;滿眼「黑」、「濕」,筆筆寫生。「自經喪亂」,又帶入平時苦趣,令此夜徹曉,加倍煩難。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矯尾厲角之勢。……結仍一筆兜轉,又復飄忽如風。《楠樹篇》峻整,《茅屋篇》奇奡。

杜詩鏡銓》:邵子湘云:此老襟抱自闊,與螻蟻輩迥異。詩亦以朴勝,遂開宋派。蔣弱六云:此處若再加嘆息,不成文矣。妙競推開自家,向大處作結,於極潦倒中正有興會(「安得廣廈」句下)。還說窮話,妙(「風雨不動」句下)。

《網師園唐詩箋》:「安得」三句,固屋破而思廣廈之庇,轉說到獨破不妨,想見「胞與」意量。末二句,有意必盡,惟老杜用筆喜如此。

《峴傭說詩》:後段胸襟極闊,然前半太覺村朴,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四語,及「驕兒惡臥踏里裂」語,殊不可學。

十八家詩鈔》:張曰:沉雄壯闊,奇繁變化,此老獨擅。

讀後感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筆下的一首詩。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作者杜甫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我們現在的學習中,杜甫的詩篇也經常作為重點篇目來賞析學習。所以我們對杜甫並不陌生。我們常說當一個人有怎樣的人生經歷時,他所要表現出來的情感才會足夠的真實。而從杜甫的詩中我們便可以感受到,杜甫的一生並不算順利。所以這些使杜甫的詩篇常常呈現出一種壓抑、憂愁的情感。這與杜甫早年的一些經歷有關,在杜甫當時的那個年代,因為當時各個國家的征戰,使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穩定,而且老百姓也在戰亂中遭受着巨大的傷害。

杜甫的有一些詩篇就是為這些老百姓發聲,用詩詞的力量為老百姓捍衛權益,同時也諷刺當時的統治者的無能,沒有辦法、沒有盡全力的去維護老百姓的安全和健康。杜甫是一個很現實的詩人。他不像一些詩人,總是寫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還是杜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懂得去體恤百姓疾苦,用自己那雙眼睛去看事物真相,再寫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杜甫的一生很坎坷,總是在漂泊中。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也是杜甫離開故鄉後四處漂泊不定而感慨寫下的一首詩。這首詩在後來也被很多人寄予了很高的評價。因為他不僅寫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景,還有人性的一些善惡,以及自己的生活狀況,還有很獨特的手法寫出了當時環境的變化。我們都知道豆腐席一個很善良的人,他懂得體恤百姓的疾苦,但同時杜甫也有很豪放的一面。杜甫心裡一直有志向,可是他並沒能如願的實現。就這樣心有壯志,卻壯志難酬。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走過了他的一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主要想表達的是:這首詩是在秋天寫的,而當時正是八月份。杜甫當時的生活條件並不是很好。這這首詩裡面的那個小茅草屋,也是當時杜甫在親友的幫助下才蓋起來。而八月的風吹得很大,杜甫的小茅草屋上的茅草也被吹掉了。茅草隨風飄着,飄的哪裡都是。而在詩人所住的地方有幾個村子,村子裡面的孩子總是看着杜甫年紀大了好欺負而去捉弄杜甫。因為杜甫的年紀大了,所以就是趕不上他們,也勸阻不了這群孩子。所以很無奈,只能忍氣吞聲地回到自己的屋子裡默默嘆氣。

很久風才停下來,天也變得很暗了。因為自己沒有什麼能力,所以睡的屋子也很不好,床十分的硬。下過雨後屋子還會嚴重的漏水,一個小小的茅草屋裡開始變得潮濕,這也讓年紀很大的詩人感到很不舒服,便覺得很痛苦。一次只能很無奈的感傷到。什麼時候才能等到天亮?等到太陽出來的那一刻,時候自己的屋子裡面才能幹了。什麼時候自己也能住上那種很大很大的屋子,即使風颳的很大,雨下的很大也不用到處躲藏。可是自己卻無能為力。

因為天下的窮人有太多了,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但是杜甫的心地很善良,這時候他會想到天下的讀書人有那麼多,如果可以的話,即使自己再難受,也要忍過去。如果可以的話,請讓那些讀書人住上那些很寬大的屋子吧。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好好地讀書為國家效力。杜甫心裡想的這些,便覺得只要真的可以如願以償,即使自己在這個小茅草屋裡面就算凍死。也覺得很滿足了。

一個人如果想要干出一番成就,不可缺少的是有自己強大能力,但是更不可缺少的還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能力強的人。而能力越強往往忽視的就會越多,就像杜甫當時的統治者一樣,雖然高高在上卻完全忽視了百姓的疾苦,自己過得逍遙,而百姓卻很痛苦。或許是因為生氣,就能引發一場戰爭,不管輸贏與否,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而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這首詩中,作者也展現出了他在文學方面的天賦和能力。開頭的第一句話便點明了時間還有天氣,以及下面用十分生動的語言寫出了這些屋子的茅草隨風而飄的到處都是的場景。

用寫一件很平凡的小事來諷刺當時社會情境,比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雖然看似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但事實上也想要諷刺孩子的無知,以及社會上的人們不懂得關心老人、漠視老人的一種心態。在結尾杜甫更是用: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來表現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也讓讀者們看到了杜甫的肚量。即使自己的處境再困難,也想要天下的讀書人過上好日子,讓他們有一個很優秀的環境去學習,將來為國家效力。[4]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5]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康震講《唐宋詩詞的風骨氣韻》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