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荊州賊平臨洞庭言懷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荊州賊平臨洞庭言懷作》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荊州賊平臨洞庭言懷作》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五言古詩,是《全唐詩》的第183卷第15首。詩中前四句巧用比喻手法,講述襄州將領康楚元、張嘉延在荊州叛亂,宛如大蛇吞食巨象,橫行無忌,作惡多瑞。接着六句講述詩人目睹時局動盪不安、戰亂紛擾頻仍,欲要改變現狀又無能為力的悲痛之情。再接着四句詩句描繪客觀現實的殘酷和自然景物的悲涼,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愁苦憂傷的情愫。最後六句流露出詩人對現實時代動亂、個人經歷坎坷而感到憂憤不平。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的深秋,比《秋登巴陵望洞庭》的寫作時間,可能稍後一些。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王朝的封建中央集權日趨衰落,地方割據勢力起來反對朝廷的事件時有發生。乾元二年八月,襄州(今湖北省襄陽)將領康楚元、張嘉延起兵叛唐。九月,張嘉廷襲破荊州(今湖北江陵縣一帶)。商州刺史充荊襄等道租庸使韋倫發兵討之。十一月,康楚元被擒,其眾遂潰,荊、襄於是平定。李白當時正在巴陵(即岳州,今湖南岳陽縣一帶),目睹時局動盪不安,戰亂紛擾頻仍,自己北歸不能,想要改變現狀又無能為力。詩人對此感傷不己,寫下此詩表達自己對迅速平息戰亂的渴望。

詩中可窺見詩人已是垂暮之年,鬢雖殘,心未死,重在強調愛國壯志之心猶在,仍密切關注社會時局,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上層統治集團,不減當年豪邁不羈、熾烈奔放的性情。

作品原文

《荊州賊平臨洞庭言懷作》[1]

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

思歸陰喪亂,去國傷懷抱。郢路方丘墟,章華亦傾倒。

風悲猿嘯苦,木落鴻飛早。日隱西赤沙,月明東城草。

關河望已絕,氛霧行當掃。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昊。

注釋譯文

巨蛇橫陳在洞庭湖畔,在江島邊將大象一口吞掉。

吐出象骨堆成巴陵,告訴我這個傳說的是楚國的遺老。

三苗國在水的盡頭、三湘道旁水多土少。

歲月崢嶸又到了年末,困境中的人顯得多麼蒼老。

戰亂不已我思歸不得,遠離放土悠傷滿懷抱。

郢都已成了廢墟,章華台早就傾倒。

悲風中猿啼多麼哀苦,葉落雁飛秋來得太早。

夕陽隱沒在赤沙湖,明月映照着東城草。

望斷關山河川,妖霧該被清掃。

我仰天長嘯,老天你可知道?老天啊我在問你,你可知道?

作品注釋

《通鑑》:乾元二年八月,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據州作亂,刺史王政奔荊州。楚元自稱南楚霸王。九月,張嘉延襲破荊州,荊南節度使杜鴻漸棄城走,澧、朗、鄂、峽、歸等州,官吏聞之,爭潛竄山谷。十一月,康楚元等眾至萬餘人。商州刺史充荊、襄等道租庸使韋倫發兵討之,駐於鄧之境,招諭降者,厚撫之,伺其稍怠,進軍擊之,生擒楚元,其眾遂潰,得其所掠租庸二百萬緡,荊、襄皆平。

修蛇:長蛇、大蛇。《淮南子·本經訓》:「堯乃使羿斷修蛇於洞庭。」高誘註:「修蛇,大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類。」

巴陵:山名。《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昔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三苗:我國古代部族名。《史記正義》:「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即今湖南、江西一帶。孔安國《尚書傳》: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例,去京師二千五百里。《通典》:岳州古蒼梧之野,亦三苗國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注云:凡今長沙、衡陽諸郡,皆古三苗之地。

三湘:今湖南湘江流域。

楚辭》:「歲既晏兮孰華予。」王逸註:「晏,晚也。」鮑照《舞鶴賦》:「歲崢嶸而愁暮。」李善註:「《廣雅》曰:崢嶸,高貌。歲之將盡,猶物之高也。」

郢路:今湖北江陵一帶。《通典》:江陵郡,今之荊州。春秋以來,楚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東接雲、夢,亦一都會也。

楚辭》:「惟郢路之遼遠。」左思《魏都賦》:「臨淄牢落,鄢郢丘墟。」呂延濟註:「丘墟,謂居人少也。」

章華:章華台,春秋時楚國離宮名。故址在今湖北監利縣西北。《方輿勝覽》:江陵府有章華台。晉杜預云:「在今南郡華容城中。」華容,即今監利。

赤沙:赤沙湖,在湖南華容縣南。《水經注》:洞庭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方輿勝覽》:洞庭湖在巴陵縣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亘七八百里。《岳陽風土記》:赤沙湖,在華容縣南,夏秋水泛,與洞庭洪通。杜甫《道林嶽麓詩》所謂「殿角插入赤沙湖」也。《一統志》:赤沙湖,在洞庭湖西,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涸時惟見赤沙。

琦按:「城草」,恐是「青草」之訛,然青草在南,而詩云「東青草」,則又未敢定也。舊記云:洞庭南連青草,西亘赤沙,七八百里,又謂之三湖。《初學記》:盛弘之《荊州記》云: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數百里,湖南有青草山,因以為名。《一統志》: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連洞庭,南接瀟湘,東納汨羅之水,每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水涸則此湖先干,青草生焉。

關河:關山河川。

氛霧:霧氣。詩中比喻亂賊。江淹詩:「皇晉遘陽九,天下橫氛霧。」張銑註:「氛霧,喻亂賊也。」

蒼昊:蒼天。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承蒼吳之純殷。」張載註:「蒼、吳,皆天之稱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3]

作品鑑賞

"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古代流傳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堯曾派后羿在洞庭斬殺巴蛇(即修蛇,大蛇)。這條大蛇死後,蛇骨堆積得象臣陵一樣,因此人們把這個地方取名為巴陵。古代還傳說,巴蛇能吞食巨象:"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山海經·海內南經》)詩一開始,詩人就用這些傳說作了一個比喻:襄州將領康楚元、張嘉延在荊州叛亂,就象那大蛇一樣吞食巨象,在洞庭湖一帶橫行無忌,作惡多瑞。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思歸阻喪亂,去國傷懷抱。"這幾句寫詩人當時的心情和處境。是說自己正流落在窮鄉僻壤,加上歲暮將屆,氣候陰寒,時局充滿危機。詩人被困居在這裡,形容枯槁,憔悴不堪,雖然歸心似箭,無奈又為動亂的現實所阻隔,真是有家難投,報國無門。

"郢路方丘墟,意華亦傾倒。風悲猿嘯苦,木落鴻飛早。"前兩句寫社會環境:由於當時荊州一帶戰亂紛擾,破壞慘重。昔日繁華的章華台亦已倒塌。後兩句寫自然環境,點出時令和節候。時值深秋,秋風蕭瑟,猿嘯聲聲,落葉紛紛。鴻雁早已自北而南,飛回南方了。這幾句寫的都是客觀現實和自然景物,但詩人愁苦憂傷的心情卻在字裡行間處處流露,不能自已,大有物尚如此,人何以堪的深沉感慨。

"日隱西亦沙,月明東城草。關河望已絕。氛霧行當掃。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吳!"《水經注》有這樣的記載:"洞庭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於其中。"看來詩人"臨洞庭"的時間已經不短,太陽已被洞庭湖西的赤沙湖所吞沒。一輪明月卻從東方冉冉升起,照完了青草湖。

末尾四句,詩人寫得尤其沉痛:天色已晚,山河逐漸望不見了。有如煙氛迷霧的"荊州賊亂"理應統統一掃而光!我要高聲地問問蒼天:我的呼叫聲你到底聽得見還是聽不見?由於時代動亂和個人坎坷的經歷,在這首詩里,憂憤不平和感傷的情緒不免流露,但與此同時,也可窺見已是垂暮之年的詩人,仍然密切關注時局,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上層統治集團,他那豪邁不羈的性格和熾烈奔放的感情不減當年。

全詩對"洞庭"的自然景物沒有作精細的刻畫和描寫,只是選擇了"荊州賊亂"這一客觀事實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強烈的愛憎,達到"言懷"的目的。詩中運用神話傳說作比喻,使詩意增添了浪漫主義的情調和色彩。這首詩除了首尾幾句外,也有不少對偶的句子,但都自然而毫無斧鑿痕跡,充分顯示出詩人功力的深厚。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李白:不朽的詩人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