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鞋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鞋,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鞋有繫繩的,也有拖鞋。

縮略圖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草鞋

草鞋的歷史

草鞋,從原始人類到現在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鞋有繫繩的,也有拖鞋。草鞋是中國山區居民自古以來的傳統勞動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習。無論男女老幼,凡下地幹活,上山砍柴、伐木、採藥、狩獵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既利水,又透氣,輕便,柔軟,防滑,而且十分廉價,還有按摩保健作用。特別是夏天走長路,穿上草鞋清爽涼快,軟硬適中,步履敏捷,兩腳生風,給人一種愜意感;雨天穿着它,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內穿一雙棕襪子,外套滿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冰溜子上路,再套上鐵製的腳碼子,就方保無事。草鞋已成為中國山區人裝束的一個顯著民俗特點。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工農紅軍在陝北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戰士們穿着草鞋,翻山越嶺,後擴軍北上抗日,「打雙草鞋送給郎,南征北戰打勝仗」、「腳穿草鞋跟黨走,刀山火海不回頭。」

草鞋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可算是中國人的一項重要發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由於以草作材料,非常經濟,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為「不借」,據《五總志》一書的解釋是:「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古代穿草鞋相當普遍。據史料記載,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恆也曾「履不藉以視朝」。古代的俠客、隱士似乎以穿草鞋為時髦:「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電視劇中的大俠也大抵是如此裝束,的確顯得十分飄逸、灑脫、超然。《三國演義》中的劉皇叔就是賣草鞋出身。說明草鞋在古代不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連皇帝、俠客們

純麻草鞋也穿草鞋。從文獻和先後出土的西周遺址中的草鞋實物,以及漢墓陶俑腳上着草鞋的畫像證實,可確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出現了草鞋。 草鞋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體現了勤勞和智慧,表現了勇氣和奮鬥,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的團結在一起,堅不可摧;而現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資源的再利用。

草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久的將來草鞋將會帶着這種文化綁在你的腳上,讓你享受這中華民族賜予的舒適和健康。[1]

草鞋工藝

中國結草鞋把草編工藝和中國結工藝巧妙地融為一體。相比而言中國結草鞋還是挺結實的,中國結草鞋的生產流程

韓尚姿彩:中國結草鞋:先將玉米皮編成辮子,然後用粗尼龍線將辮子縫成鞋底,再縫上棉繩系的中國結幫面,最後,用棉繩將草鞋底和泡沫鞋底縫合在一起即成。

中國結草鞋與傳統草鞋區別

傳統草鞋一般是一次成型,作坊式編織。先搓好棕繩或麻繩,編好鞋耳(即短棕繩絞成雙股線),拿一把上好糯穀草,捶柔軟,把板凳放倒轉,四腳朝天,套上草鞋棒,即可坐上去編打草鞋,這種稱之棕耳鞋。講究的人家,不用稻草,用麻來編制,稱之麻耳鞋,這種鞋既輕巧、柔軟,又耐用,穿上不回汗,非常舒適。    中國結草鞋則是多次成型,工廠化生產;傳統草鞋品種單一、形狀古板,中國結草鞋則品種繁多、造型新穎美觀。中國結草鞋把草編工藝和中國結工藝巧妙地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將傳統意義上的草鞋變成了「街頭漫步,瀟灑一族」的休閒草鞋和時裝草鞋。[2]

注意事項

植物纖維的玉米皮比較鬆脆,鞋底與鞋帶的連接處無法適應強力的拉扯,穿着時請不要從事激烈的運動,以免扯裂鞋帶從而影響使用。

由於玉米皮透氣、吸水性好,如不慎弄濕,可晾乾後再穿着。如弄髒可用刷子刷或者濕抹布擦拭,在通風處晾乾後再使用,但不要長時間放水裡泡,以免影響鞋

草鞋的使用壽命。

玉米皮不具抗磨性,無法適應室外粗糙的地面摩擦,所以純草草鞋只適應在室內或地板使用。 草鞋是中國山區居民自古以來的傳統勞動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習。無論男女老幼,凡下地幹活,上山砍柴、伐木、採藥、狩獵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

視頻

草鞋的自作工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