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荒誕派戲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荒誕派戲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戲劇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興起於法國,50年代在巴黎戲劇舞台上上演了尤內斯庫、貝克特、阿達莫夫、熱內等劇作家的劇作。

這些劇作家在20世紀20年代流行的超現實主義文學影響下,特別是在阿爾托戲劇理論的影響下,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

中文名

荒誕派戲劇 興起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 地 點西方戲劇界 時 間50年

目錄

簡介

簡介

荒誕派戲劇(absurd theatre)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荒誕(absurd)一詞,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聾)演變而來,在哲學上指個人與其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這一名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它是作者對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S.貝克特、E.尤內斯庫、A.阿達莫夫、J.熱內、H.品特這類劇作家作品的概括。

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否認人類存在的意義,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們對人類社會失去了信心,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荒誕派劇作家拒絕像存在主義的劇作家那樣,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來反映荒誕的生活,而是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

荒誕派戲劇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

②通常用象徵、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

③用輕鬆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

荒誕派劇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極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這齣戲連一句台詞都沒有。其他著名的荒誕派劇作有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熱內的《女僕》、《陽台》,品特的《一間屋》、《生日晚會》等等。荒誕派戲劇在西方劇壇享有極高的聲譽,但它的全盛時期實際上在艾思林《荒誕派戲劇》一書出版時已經過去。

多數荒誕派劇作家不得不作出妥協以贏得觀眾。尤內斯庫的劇作越來越寓言化,貝克特的劇作越來越短,阿達莫夫索性放棄了荒誕劇轉向B.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品特的新劇作喜劇成分也比荒誕成分更多。荒誕派戲劇作為一種強大的戲劇潮流已成為陳跡,但這一戲劇流派對西方劇壇的影響是深遠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