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菊頭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菊頭蝠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菊頭蝠(學名:Rhinolophus luctus)因嘴臉部特殊複雜的葉狀突起而顯著有別於其它類蝙蝠。菊頭蝠是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漢塔病毒等許多動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菊頭蝠群,居岩洞,冬季則冬眠于山洞深處。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分布于吉林、山東、福建、四川、雲南、陝西等地。

簡介

體長75-85mm,前臂長660-730mm。馬蹄葉發達,覆蓋鼻吻部,兩側不具小附葉。鼻孔內外緣突起,並衍生成杯狀的鼻間葉,鞍狀葉基部向兩側擴展成翼狀,使鞍狀葉呈三葉形。連接突先端低而圓,始於鞍狀後面甚下方,頂葉狹長,呈舌狀。體毛細長柔軟而捲曲,毛色棕褐或煙灰褐色,毛尖隱約有灰白色,形同霜。菊頭蝠吻鼻部有複雜的葉狀突起,形成特殊的鼻葉。鼻葉兩側及下方為馬蹄形的肉葉,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後面又有一連接葉襯托,並與一頂葉相連。耳大,端部呈削尖狀,無耳屏。後足除第一趾外,其餘各趾均有三趾節。全身被細毛,背部淡棕褐色,腹毛灰棕色。頭骨齶橋較長,約為上頰齒長的1/3。齒式=32。牙齒上頜門齒2枚,下頜4枚,均較小;犬齒上下各1枚,第1上前臼齒位於齒中線外側,故犬齒與第2上前臼齒齒緣基部相接觸。下頜第2下前臼齒位於齒中線外側,故第1下臼齒與第2下前臼齒齒緣基部亦相接觸。

評價

菊頭蝠群棲,居岩洞,常與其他種菊頭蝠和蹄蝠共處一洞,冬季則冬眠于山洞深處。懸掛時以兩肢並齊倒懸抓於石壁,前肢包裹全身,當外來聲息及光亮照射時,先將頭部伸出,頻頻左右擺動,耳部不斷顫動,鼻尖不斷嗅聞,到一定時間(約3分鐘),隨即起飛。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總是單只獨掛在洞頂壁上,而且大多數離洞口不太遠的較亮處。杭州千人洞1980-1986年觀察記錄,若不受驚擾,很少遷洞。海南五指山的標本來自原始林緣的茅草坡上空,當時它們正在兩三隻結群飛翔覓食,不時在樹枝上倒吊者停歇。安徽採到的雄體陰囊較大,睾丸5×3.5mm。[1]

參考文獻

  1. 菊頭蝠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