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螢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螢科(學名:Lampyridae)是鞘翅目(甲蟲)裡面的一個科,該科在全世界有2000多種。俗稱螢火蟲,又稱火金姑 (閩南語)、火焰蟲(客語)、游火蟲(江蘇)、亮火蟲(四川)、火火蟲(雲南);古稱耀夜、景天、熠燿等[1]

該科里很多種蟲能發光,但並不是全部都可以。通常,只要有發光器官的甲蟲,就會被稱為螢火蟲。所以,狹義的螢火蟲單指螢科,而廣義的螢火蟲則包括光螢科(Phengodidae)和其他科的一些種。

螢火蟲幼蟲是屬於肉食性,最常吃到的是小型蝸牛蛞蝓蚯蚓,水生螢火蟲幼蟲則吃貝螺

特性

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求偶, 有些種類的螢火蟲只有雄蟲有發光器官,而有些種類則雙方都有。有些種類的光是一閃一閃的,有些則是持續不斷的發光。這種信號是因種類而異的,在長度和節律上都有所不同。北美的Photinus pyralis,雌性蟲也有發光器官,雌雄識別的關鍵是雌蟲在接收到雄蟲光信號後兩秒鐘應答。而在另一些種類裡面,這些甲蟲會與周圍的間斷光信號同步,從外面看起來,整個樹叢或森林就在同步發亮了[2]

所有螢火蟲都只在夜晚發光,因為在日間它們的光不足以強到能吸引同類的注意。

發光原理

螢火蟲的發光是生物發光的一種。螢火蟲的發光原理是:螢火蟲有專門的發光細胞,在發光細胞中有兩類化學物質,一類被稱作螢光素(在螢火蟲中的稱為螢火蟲螢光素(Firefly luciferin)),另一類被稱為熒光素酶[3]。熒光素能在熒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並與氧氣發生反應,反應中產生激發態的氧化熒光素,當氧化熒光素從激發態回到基態時釋放出光子。反應中釋放的能量幾乎全部以的形式釋放,只有極少部分以的形式釋放,反應效率為95%,螢火蟲也因此而不會過熱灼傷。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辦法製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4]

在蟲的腹部下部有着很多白色斑塊。其實是它的甲殼中對光透明的部分。在內部有一塊白色的膜,可以反射光。所以在日間這個部位呈現白色。

相關信息

中國古代認為螢火蟲是由腐爛的草變化而成。據《禮記·月令[5]篇:「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這種說法延續二千多年。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仍引陶弘景的說法曰:「此是腐草及爛竹根所化,初時如,腹下已有光,數日變而能飛。

視頻

螢科 相關視頻

螢科就是螢火蟲肉食性,通常在夜間活動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螢光素被催化後氧化發光

參考文獻

  1. 童年記憶里的瑩火蟲 ,搜狐,2018-09-11
  2. 螢火蟲的求偶信號,行知部落,2020-1-23
  3. 神奇的熒光素酶,丁香通, 2013-10-30
  4. 十萬個為什麼 |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 ,搜狐,2017-09-07
  5. 《禮記·月令》,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