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落馬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落馬衣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界:植物界

中文名 落馬衣

拉丁學名 Epimeredi indica

(Linn.) Rothm.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菊亞綱

目 唇形目

唇形科

亞 科 野芝麻亞科

族 野芝麻族

廣防風屬

種 落馬衣

落馬衣(學名:Epimeredi indica (Linn.) Rothm. )是唇形科廣防風屬下的一個植物種。生於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海拔40-1580(-2400)米的林緣或路旁等荒地上。 [1]

形態特徵

草本,直立,粗壯,分枝。莖高1-2米,四棱形,具淺槽,密被白色貼生短柔毛。葉闊卵圓形,長4-9厘米,寬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截狀闊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牙齒,草質,上面欖綠色,被短伏毛,脈上尤密,下面灰綠色,有極密的白色短絨毛,在脈上的較長,葉柄長1-4.5厘米;

苞葉葉狀,向上漸變小,均超出輪傘花序,具短柄或近無柄。輪傘花序在主莖及側枝的頂部排列成稠密的或間斷的直徑約2.5厘米的長穗伏花序;苞片線形,長3-4毫米。花萼鐘形,長約6毫米,外面被長硬毛及混生的腺柔毛,其間雜有黃色小腺點,內面有稀疏的細長毛,10脈,不明顯,下部有多數縱向細脈,上部有橫脈網結,齒5,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7毫米,邊緣具纖毛,有時紫紅色,果時增大。

花冠淡紫色,長約1.3厘米,外面無毛,內面在冠筒中部有斜向間斷小疏柔毛毛環,冠筒基部寬約1.7毫米,向上漸變寬大,至口部寬達3.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長圓形,長4.5-5毫米,寬3毫米,全緣,下唇幾水平擴展,長9毫米,寬5毫米,3裂,中裂片倒心形,長約3毫米,寬約4.5毫米,邊緣微波狀,內面中部具髯毛,側裂片較小,卵圓形。

雄蕊伸出,近等長,前對稍長或有時後對較長,花絲扁平,兩側邊緣膜質,被小纖毛,粘連,前對藥室平行,後對藥室退化成1室。花柱絲狀,無毛,先端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花盤平頂,具圓齒。子房無毛。小堅果黑色,具光澤,近圓球形,直徑約1.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為一雜草,生於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的林緣或路旁等荒地上,海拔40-1580(-2400)米。印度,東南亞經馬來西亞至菲律賓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分布範圍

產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東南部,四川,湖南南部,江西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及台灣。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 Luò Mǎ Yī。 【英語】 Indian Epimeredi Herb。 【別名】馬衣葉、假紫蘇、土防風、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防風草、穢草、大篾草、大羊古騷、排風草、臭蘇、野蘇麻、土藿香、野蘇、野紫蘇、豬麻蘇。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廣防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pimeredi indica(L)Rothm.[Anisomeles indica(L)O.Ktze]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割取全草,洗淨,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2400m的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的林緣或路旁等荒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灣、湖南南部、廣東、廣西及西南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濕;消瘡毒。主感冒發熱;風濕痹痛;壯筋骨;腎虛人取其頭浸酒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全草入藥,為民間常用藥草,治風濕骨痛、感冒發熱、嘔吐腹痛、胃氣痛、皮膚濕疹、搔癢、乳癰、瘡癬、癩瘡以及毒蟲蛟傷等症。

中藥材性狀 1.乾燥全草,長1-1.5m。莖草質,四棱形、粗可達5mm。 2.表面棕色或紅棕色,被毛,尤以稜角處為多; 3.質硬,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的髓。 4.葉多皺縮,邊緣具鋸齒,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有毛,質脆,易破碎。 5.有時可見密被毛茸的花序,花多脫落,僅留灰綠色的花萼,往往包有1-4枚小堅果。 6.氣微,味淡微苦。 7.以葉多、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