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落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落齒》
原圖鏈接[桃源圖 圖片來源 ]

作品名稱: 《落齒》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落齒》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詩。[1]

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與崔群書》雲:"近者尤衰憊,左車第二牙無故動搖脫去。"令據此詩曰:"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推斷詩當寫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公三十九歲。

《落齒》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講述掉牙過程中韓愈的思想變化,從緊張到曠達,從恐懼死亡到樂天知命。最後與妻子玩笑,頗為風趣。這首詩既曲折有致,也明白如話,物情俱真,自得其妙。

詩詞正文

整體賞析

這首詩完全不用一般人所熟習的詩的修辭。除了押韻和五言句這兩個詩的特徵之外,可以說全是散文的表現法。因此,講這首詩一點也不費力,思想段落仍是四句一絕,我們現在把它譯成散文:第一絕說:從去年開始落一個牙齒,今年又落了一個,不久便連續落了六七個,看來落勢還不會停止。牙與齒雖然有一點區別,但這裡是互文同義。第二絕和第三絕說:"留存着的牙齒都在動搖了,看來總要到落盡才完結,想當初落下第一個牙齒時,只覺得口中有了缺縫,怪羞人的。及至後來又落下兩三個,才耽憂年壽衰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顆牙齒將落的時候,常覺得中心懍懍。第四絕描寫將落的牙齒。歪斜顛倒,既妨礙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可是它終究還是捨棄我而落下了。這時我的情緒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叉牙"是個連綿詞,歪斜旁出之意,是狀詞,不是名詞。第五絕和第六絕敘述習慣於落齒的心理狀態。近來已經對於落掉牙齒習熟了,落一個,也不過和上一個差不多,現在還留餘二十多個,也有了思想準備,知道它們會得一個一個地落掉。如果經常是每年落一個,那麼還可以支持二十年。

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麼,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樣。第七絕說:有人說,牙齒在掉了,看來生命也靠不住了。我說:人生總有一個盡頭,壽長壽短,同樣得死。第八絕說:有人說:牙齒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會吃驚。我說:莊子有山木和鳴雁的比喻,山木因不中用,故得盡其天年;雁因為能鳴,故得免於被殺,可知有才與無才,各有好處。我的牙齒落光了,說不定也是喜事。第九絕說:落了牙齒,說話多誤,那麼就經常緘默也好。沒有牙齒,不能咬嚼,那麼就專吃軟的東西,也同樣味美。最後兩句是結束:因為歌詠落齒,就寫成了這首詩,常常用它來給老妻和孩子們讀讀,讓他們驚笑。

全詩只用了一個《莊子·山木篇》里的典故,此外沒有必須注釋才能懂的辭句,我們演譯為散文,宛然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小品文。牙齒一顆一顆地落掉,是每一個漸入老年的人都會遇到的事。作者就利用這一件平常的事,描寫他每一個階段的思想情緒。從緊張到曠達,從憂衰懼死到樂天知命,整個過程,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態度,是從執着到自然,基本上還是老莊思想。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體會,也可以說,作者不因落齒而消沉,對人生的態度,仍然是積極的。

這樣的題材;這樣的表現方法,在初、盛唐詩中,確是不曾有過。因此,韓愈的詩和文,在同時代人的心目中,都被認為是一種怪誕的文學。他的門人李漢在《昌黎先生集》的序文中說:"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這是記錄了當時人對韓愈的態度:始而驚訝,繼而譏笑,最後便大施攻擊。但韓愈並不動搖,他堅守他的原則:第一,不用陳辭濫調。第二,有獨創的風格。他說:"若皆與世浮沉,不自樹立,雖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後世之傳也。"這是說:如果跟着一般人的路走,而沒有獨創的風格,在當時雖然不被人排斥為怪,可是也必不能流傳到後世。從此也可以了解,韓愈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文藝創作,不是迎合當世,而是有意於影響後世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的創作是為將來的。

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是在復古的口號下實現革新的目的,所以他的第一個原則是"師古",要向古聖賢人學習。他說:要學習古人的意,而不是學習古人的文辭。"師其意,不師其辭。"就是"務去陳言"和"能自樹立"。他的散文,以"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師,就是學習他們的創作方法。同樣,他的一部分詩,雖然當時人以為怪,其實也還是遠遠地繼承了漢魏五古詩的傳統,或者還可以遲到陶淵明。從陶淵明以後,這種素樸的說理詩幾乎絕跡了三四百年,人們早已忘記了古詩的傳統,因而見到韓愈這一類詩,就斥為怪體了。

作者簡介

韓愈[2](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3]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4]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5]

視頻

大語文 唐宋八大家之 韓愈

康震講韓愈之四

參考資料

  1. 《落齒》 詩詞文句網
  2.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3.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4.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5.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