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董晉(723年-799年3月13日 ),字混成。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人。

簡介

唐朝中期名臣。官至宣武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隴西郡開國公。死後獲贈太傅,諡號"恭惠"。

董晉
董晉5.jpg
出生 723年1月1日
河中虞鄉
逝世 799年3月13日
國籍 中國唐朝
別名 字混成

人物生平

董晉在唐玄宗在位後期以明經科及第。至德(756年-758年)初年,唐肅宗自靈武前往彭原,董晉上書謁見,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待制。又轉任衛尉丞,又出任汾州司馬。

汾州刺史崔圓升任淮南節度使時,奏請董晉以本官攝任殿中侍御史,充任淮南節度判官,旋即回到御史台,仍任本官。隨後接連遷升為侍御史、主客員外郎、祠部郎中等職。

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董晉曾以判官職隨同兵部侍郎李涵護送崇徽公主與回紇和親。因不辱使命,回朝後被拜為司勛郎中,相繼改調為秘書少監、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及左金吾衛將軍等職。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此時剛任左金吾將軍不久的董晉因為官廉謹、勤慎而被授為太府卿,又改調為右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御史台事。

此後不久,董晉外任華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關防禦使。許久後,獲加御史大夫。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發生,德宗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亂兵在長安擁立太尉朱泚為主。朱泚派部將仇敬、何望之進攻華州,董晉棄城奔赴奉天,被拜為國子祭酒。

不久後,德宗令董晉前往恆州宣慰 。回經河中時,節度使李懷光也起兵反叛朝廷,並與朱泚相呼應。董晉在河中對李懷光曉以君臣大義,勸他不要助朱泚為亂。李懷光聽從董晉的勸說,雖不滿於朝廷,但終不與朱泚相勾結,這對當時的政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奉天之難平定後,德宗返回京師,董晉遷任左金吾衛大將軍,後轉任尚書左丞,當時鎮海軍節度使韓滉入朝拜相,威權顯赫,韓滉仗勢陷害尚書右丞、度支使元琇。朝臣雖然都認為元琇冤枉,但懾於韓滉權勢,敢怒而不敢言。董晉挺身為元琇極力辯解,受到舉朝稱讚。之後再次擔任太常卿。

貞元五年(789年)三月,董晉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 因另一宰相竇參正得寵於德宗,大權獨攬,董晉但奉職而已。竇參專政,引起了德宗的猜忌。唐德宗向董晉詢問竇參的過失,董晉如實作了回答,德宗於是罷免了竇參。董晉心感到惶恐,上疏辭職。

貞元九年(793年),董晉被起用為禮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都畿汝州都防禦使。

不久,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李萬榮死,德宗授董晉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宣武節度副大使。 本來李萬榮臨死前已讓同鄉親信鄧惟恭接任,這樣,鄧惟恭對董晉的來任非常不滿,以至發展到謀圖反叛。董晉得知後捕殺其黨羽,囚送鄧惟恭到京師,德宗對鄧惟恭將功折罪流放汀州,但又怕董晉柔弱不能制御宣武的驕兵悍將,調汝州刺史陸長源為其司馬,管理軍務。陸長源執法嚴刻,多追究鎮兵的往日惡行。董晉開始支持他,後來見這樣不利於與鎮兵的關係,就制止他的作為。董晉又用孟叔度管理財賦,而孟叔度為人輕佻,不尊重鎮兵,為鎮兵所反感,雖然如此,因董晉謙虛謹填,儉約循舊,使鎮兵還大體安定。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三日(3月13日),董晉在宣武軍去世,終年七十六歲。德宗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恭惠" 。董晉死後不到十日,宣武即發生兵亂,亂軍虐殺陸長源及孟叔度。

主要成就

縱觀董晉一生,其才能表現是多方面的:他出使回紇不辱使命;在韓滉權盛時,挺身而出為元琇辨解;在四鎮之亂時遊說李懷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時,平息鄧惟恭之亂,井撫御其驕兵悍將。

逸聞趣事

唐德宗時,董晉和竇參一同為相。所有的大事都由竇參決定,董晉唯唯服從。竇參逐漸自滿傲慢,德宗不滿意他。竇參囑咐董晉,要他向皇帝奏請給事中竇申做吏部侍郎。德宗嚴肅地說:"這是不是竇參的主意?董晉不敢隱諱,以實話相告。德宗就問竇參的過失,董晉一一回稟。不久,竇參便被貶官。董晉也數次上表請辭,德宗於是將其罷相,改授兵部尚書、東都留守等職。適逢宣武軍節度使李萬榮病重,他的兒子作亂。朝廷就任命董晉為汴州節度使。董晉受命後,僅帶隨從十幾個人,直赴鄭州。汴州(宣武軍首府)方面並未派人出迎,董晉的部下和鄭州官吏都很害怕,都勸他說:"汴州節度府的都虞侯鄧惟恭是應該來迎接的。他不僅沒有來,還乘着李萬榮病重,攫取了兵權。如今節度使到了這裡,他還不來迎接你,他的想法已經很明白了。恐怕咱們得暫時迴避一下,以便等待時機。"董晉說:"我奉命做節度使,只能按時到任,怎麼可以逗留不前?"大家都擔心他有危險,唯獨董晉自己恬然自處。到了離汴州幾十里的地方,鄧惟恭才來迎接。董晉看到鄧惟恭連馬都沒下,記在心裡。到了節度衙門,仍然讓鄧惟恭主持軍務。鄧惟恭只知道董晉是朝廷派來做節度使的,但摸不清他會怎樣做。

鄧惟恭本以為他自己應當接替李萬榮做節度使,故意不派人接董晉,企圖讓他害怕,希望董晉不敢到汴州來,沒有想到董晉會來得這樣神速。董晉這麼快地來了,臨近了汴州,鄧惟恭只好去迎接,但心裡懷着鬼胎。董晉以鄧惟恭傲慢無禮,圖謀不軌的罪名,把鄧惟恭發配到嶺南。朝廷擔心董晉柔弱,又派汝州刺史陸長源任宣武行軍司馬,協助他管理軍務。董晉性格寬厚,待人謙和。每次行事,大多按照舊例辦理,使軍心逐漸安定。陸長源為人嚴苛,請求按照自己的意思處理。董晉總是在開始答應,待到陸長源擬好方案後,又扣下不用。董晉委任節度判官孟叔度管理錢糧,此人為人輕浮,不尊重士卒,遭到眾人記恨。董晉逝世後十日,汴州大亂,亂軍殺死了陸長源和孟叔度,並且把他們的肉煮成粥來吃。

人物評價

賈至:恪慎勵精,詳於吏事,飲冰將命,克有成績。

韓愈:天眷唐邦,錫之元臣。肫肫元臣,其德孔碩。不諂不笑,不威不赫。不求其盈,不致其敵。爰立作相,訐謨實勤。出若無辭,疇德之聞。帝念東土,公其來撫。乃守洛都,乃藩浚郊。乃去厥疾,乃施厥膏。不知其勞,鰥寡以饒。維昔浚郊,厥亂維舊。有狡有狂,其群孔丑。公其來矣,為民父母。父誨其義,母仁其愚。既變既從,孰雲其初。自邇徂遠,混然一區。公來自中,天子所倚。公今不歸,誰佐天子。公既來止,東人以完。公既歿矣,人誰與安。濁流渾渾,有辟其郛。闐道讓呼,公來之初。今公之歸,公在喪車。

權德輿:①惟公自筮仕至捐館,四十五年,無伐善,無違德,歷官三十六,皆以理效聞。自建中以還,居中分閫,再調鼎實,一人而已。範文子所謂厚德者能享多福,惟公有之。 ②後王財成,雋掄衙鰨,以建皇極。甫申居內,方邵理外,周邦是式。於惟隴西,求福不回,文武宣力。調和公<飠束>,整訓長轂,柔惠且直。膠西章章,道可佐王,屈相下國。綿代儲慶,至公而盛,位實配德。孑孑干耍,昔往浚都,俗既紓息。翻翻素旗,今旋洛師,人用悽惻。惟是壤樹,資於四布,萬安之側。德輝在茲,永代有詞,於以篆刻。

劉昫:治亂,勢也,勢亂不能卒治。長源以法繩驕軍,禍不旋踵;則董公之寬柔不無謂。

宋祁:晉懦弛苟安,滋欲以恩信傾賊,迂暗之人,烏可語功名會哉!

墓址紀念

董晉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卿頭鎮董村東南的"董氏三冢"。《虞鄉縣誌·卷八·古墳考》載稱,"唐太傅董公墓在縣東十六里董村南,有三冢,碑碣無存,《臨晉志》以為董晉墓,考權文公董公神道碑,稱晉葬河南縣萬安山之原,則非晉明矣。按神道碑言,公考伯良,贈尚書左僕射,此太傅當屬伯良墓,上二冢疑一為公曾祖梁州博士仁琬墓,一為公祖右散騎常侍大禮墓,今土人惟稱三進士墳雲。"

史料記載

《贈太傅董公行狀》

《贈太傅董公神道碑銘》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九十五》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七十六》[1]

參考資料

  1. 新唐書·董晉傳 閱讀附答案 ,快資訊 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