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采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采苹
出生 (1934-04-27) 1934年4月27日(90歲)
河南洛陽開封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知名於 工筆畫
知名作品 孔雀之歌

蔣采苹,女,原籍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開封。198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59年後任教於山西藝術學院。1962年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蔣采苹工作室導師。1998-2010年,先後受聘於文化部教科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持中國重彩畫高級研究班共12屆。201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2005-200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生。2007年,任中國美協中國重彩研究會會長。 創作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畫展,《宋慶齡光輝一生》等獲金獎,《篩月》、《輪迴》等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曾在巴黎、倫敦、東京、新加坡、薩加台北等地興趣辦個展和展出作品。出版有個人畫集、文集、技法材料研究等專著,及主編中國重彩畫集20餘種。研究「高溫結晶顏料」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證書。曾任第七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評委。[1]

生平經歷

  • 1934年 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
  • 1953年 畢業於天津市耀華中學;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翌年分配於彩墨畫科學習,受教於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李苦禪諸先生;
  • 1956年 與同學張希苓合作《母子圖》(四條屏畫),入選全國第一屆青年美展;
  • 1957年 陸鴻年先生帶領學生赴山西永樂宮臨摹元代壁畫,作為課程安排同行;
  • 1958年 畢業創作《農民煉鐵圖》,與同學肖惠祥、蔣建國、沈琦合作,發表於《人民畫報》;
  • 1959年 分配於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任助教;
  • 1960年 與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助教的潘世勛結婚;參加人民大會堂山西廳設計工作;
  • 1961年 年畫《打虎嶺上摘密桃,碧蓮池中網大魚》入選赴澳大利亞等國「中國畫展」(文化部對外文委主辦並收藏);
  • 1962年 調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任劉凌滄先生助教,同年女兒潘纓出生;
  • 1963年 帶學生赴敦煌實習臨摹千佛洞壁畫,同年創作《山花爛漫》;
  • 1966年 5月,美院師生從邢台縣回京,參加「大串聯」活動;
  • 1974年 創作《潛水姑娘》,發表於體育出版社出版之掛曆;與潘世勛合作《貧牧女兒上大學》;秋季至1995年初,與美院中國畫系部分教師同赴山西昔陽縣大寨公社參加展覽會的繪畫工作,後創作《大寨紅花處處開》;參加74屆工農兵學員班的教學工作,赴北京南口機車車輛廠「開門辦學」;創作《合格》參加美院陳列館師生畫展;赴天津市新港海上油田體驗生活,創作《海上女子採油隊》,入選北京市美展;秋季,與74和76兩屆師生同赴山西劉胡蘭紀念館,參加劉胡蘭烈士的事跡創作;
  • 1977-1978年 赴雲南石林、瑞麗、大理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6個月,寫生色粉筆人像和風景等百幅;
  • 1978年 開始畫戲曲和舞蹈小寫意人物畫條幅;創作《李清照》,入選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展並出版掛曆,其後二三年間創作多幅掛曆畫《花木蘭》《黛玉葬花》《紅樓夢》和《聊齋》人物畫,《洛神》等出版年畫;
  • 1979年 加入潘絜茲先生為會長的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為副秘書長,後被選為副會長;完成《李清照》,入選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展;
  • 1980年 創作《趕街》,入選文化部主辦的「法國巴黎春季沙龍展」;
  • 1981年 創作《孔雀之歌》,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展」,被收藏;5月,帶80屆學生赴敦煌、阿克塞實習;
  • 1982-1983年 赴廣東漁村、海南島、西藏等五個地區採風寫生;
  • 1982年 創作《海的女兒》,入選「北京春季美展」,被北京市美協收藏;創作《摘火把果的姑娘》,入選文化部主辦的赴莫斯科、阿爾及利亞國際美展,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 1983年 創作《太陽城的蘋果》,入選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
  • 1985-1986年 赴法國、荷蘭、比利時訪問3個月;在巴黎郭安博物館舉行個人畫展,展出「水墨戲曲人物和色粉筆人像畫」;
  • 1985-1989年 任中國畫系工筆畫室主任,其教學大綱《第三畫室的教學方向》發表於《美術研究》(1988年);
  • 1986年 在里昂舉辦「戲曲人物」畫展;
  • 1986年 作品《憩》和《紅樓人物》4幅入選「中國畫系教師作品展」,《憩》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美院陳列館舉辦「蔣采苹、金鴻鈞、王同仁聯展」,作品色粉筆肖像《湖南少婦》《撒尼族姑娘》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 1987年 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成立,被選為副會長;作品《胡昂——雪》、《荷》入選「中日女畫家作品展」,(徐悲鴻紀念館主辦);
  • 1988年作品《三月三之夜》入選「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獲銀獎;作品《北京的雪》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工筆山水畫展」,獲一等獎;5月退休,專着《工筆人物畫技法》;
  • 1989年 作品《三月三》、《夜》,入選台北「當代大陸工筆畫展」;文稿《傳統顏料——雲母粉的挖掘與再使用》發表於《美術》雜誌7期;11月,赴東京參加銀座永井畫廊「中國精筆畫五人聯展」,同時考察古今日本畫技法和材料,重點研究日本「新岩」(人造石色);色粉筆畫《中學教師》,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作品《秋瑾》入選「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畫展」;作品《黃遵憲東瀛賞櫻圖》(四扇屏)入選「紀念黃遵憲當代書畫藝術國際展」,被收藏;作品《宋慶齡光輝一生》(三幅組畫)入選「中國工筆畫學會第二屆大展」,獲金獎,後又獲中國美協關山月基金會獎;作品《月色》《篩月》《金秋》等入選「葉淺予師生畫展」,《月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 1992年 作品《篩月》入選「20世紀·中國展」,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於新加坡烏節坊舉辦色粉筆畫展;《蔣采苹畫展》在山東將中國陶瓷釉色製成人造礦石顏料——高溫結晶顏料樣品;
  • 1994年 2月,《工筆重彩畫與傳統顏料》一文發表於《美術》雜誌7期,文中提到「高溫結晶顏料」「試製出30餘種」;作品《紅珊瑚》入選「中國工筆畫學會第三屆大展」(南京展),獲榮譽獎;作品《金秋》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蔣采苹畫展」9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展出工筆重彩畫和色粉筆人物寫生畫共70幅;作品《夜》入選同期由全國婦聯、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女畫家作品展」,《輪迴》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中國畫顏料研究系列文稿(《中國傳統石色與現代石色》《中國畫傳統水色和現代水色》《中國畫金屬顏料及其應用》《中國畫用膠種類及其使用方法》)發表於《中國畫》雜誌;
  • 1996年 受邀創作《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東京》,參加「孫中山與華僑書畫展」,收藏於廣東孫中山紀念館;7月,接受台灣蒙藏委員會邀請,與潘世勛同赴台灣採風,在台中訪問東海大學膠彩畫前輩林之助老先生;
  • 1997年夏 受邀請以蔣采苹為團長的中國女畫家代表團同赴倫敦參加中英女畫家聯展;作品《葉淺予先生》入選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辦的「中國人物畫展」,獲優秀獎;秋,「潘世勛蔣采苹台灣寫生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 1998年 3月,所研製的高溫結晶顏料在第一屆重彩畫高級研究班上試用;7月,「潘世勛蔣采苹台灣寫生展」;8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結業展,同年創作的《老芭蕉》展出;
  • 1999-2000年 與潘世勛一起出訪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等處博物館、美術館,訪問美國著名藝術家馬克·薩烏柔,為期45天;
  • 1999年 專著《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01年出版第二版);《老芭蕉》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主編《現代重彩畫集》,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3月,主持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主辦的第二屆重彩畫高研班;7月,主持文化部教科司主辦的第三屆重彩畫高研班;作品《帶銀冠的苗女》參加中國工筆畫學會第五屆大展;
  • 2000年 《排灣族新娘》和《清露》為台灣著名作家李敖先生收藏;秋,參加策劃「中國工筆畫學會四屆大展」,展廳為中國美術館,作品《並蒂雞冠花》參展;參加阿聯酋薩迦酋長國主辦的「世界女畫家作品展」;作品《河邊》為薩迦博物館收藏;《白珊瑚》為中國駐薩迦大使館收藏;主持由文化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主辦的第四、五屆重彩畫高研班;《20世紀四代女性》《女畫家》完成;策劃主持「中國重彩畫首屆大展」,參展畫家二百人;《20世紀四代女性》參加展出,獲學術獎;主編《重彩畫風》,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主持中央美術學院「蔣采苹工作室」,是為第六屆中國重彩畫高研班;作品《侗妹》入選「百年中國畫展」;
  • 2002年 創作《教室》,此畫與《老芭蕉與小芭蕉》參加第六屆中國重彩畫高研班結業師生作品展,(中央美院美術館);
  • 2003年 受聘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一學期,同時完成《一品紅》《紫荊花開》《木棉之華》;《教室》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中央美術學院主辦,在陳列館舉辦「家」展,參加者潘世勛、蔣采苹、潘纓、潘越、蔣采凡、潘春華;
  • 2005年 受聘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為「蔣采苹工作室」導師,(第七屆中國重彩畫碩士課程班);
  • 2006年 創作《尤三姐》(「慶祝紅學家周汝昌先生九十華誕」而作,由台灣舉辦畫展和命題);受聘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招收二名博士生;7月,中國美術家協藝委員會批准「中國重彩畫研究會」成立,為會長;
  • 2008年 受國家體育總局之邀,為奧運會創作《1920年奧運網球女雙冠軍法國選手》,鳥巢展出;由雲南軍分區邀請,與潘世勛等畫家同赴雲南摩棱族地區採風,創作《摩棱族母女》;主持由北京大學傳統文化藝術研究所主辦的第十屆中國重彩畫高研班;
  • 2009年 論文《中國重彩畫教學十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精品教學成果獎」;做為第11屆全國美展評委赴哈爾濱參加評審工作,《台灣原住民豐年祭》入選;3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中國重彩畫高研班,是為第十一屆,聘為教學總監;6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主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繼往開來——蔣采苹從教50周年師生作品展」;9月,中央美術學院主辦「蔣采苹工作室」中國重彩畫第十二屆高研班;12月,在台北舉行「兩岸重彩畫交流展」,在歷史博物館與淡江大學兩處舉行。同時舉行學術研討會,演講題為《中國畫傳統『六法』美學體系的再認識》,此文發表於《美術研究》。入選畫作為《台灣原位民豐年祭》;
  • 2010年 受邀為國家畫院創作《白天鵝》;3月,參加中國美協組織的赴南非考察採風團。完成《夜深沉》四條屏作品,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畫展。完成創作《台灣原住民父女》;11月,策劃主持《重彩·創造——中國重彩畫獲獎作者作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
  • 2011年 1月,赴武漢參加由武漢美術館主辦的《重彩·創造》展的巡展。創作《椰子熟了》,為倫敦奧運會而作,中國奧組委約稿;11月,參加美院中國畫學院主辦的「中國畫學科新建設」會議,演講論文《中國畫學院教學體系和學科建設》,後發表於《今日丹青》;12月,參加由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組織的「絲綢之路考察團」,與潘世勛、潘纓赴伊朗、印度、尼泊爾考察採風;
  • 2012年 創作色粉筆畫《伊朗師生》《印度鼓手》《印度舞者》,為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收藏;4月,受邀赴台北參加台灣著名前輩畫家「郭雪湖先生追思會」,其後在台灣藝術大學中國書畫學系講學;9月,由文化部主辦,加入中國畫家代表團赴東京參加「中日建交40周年美術交流展」。做為教學總監與導師蘇百鈞主持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國重彩畫高研班,是為第十三屆。完成《野柳月色》二扇屏風畫;
  • 2013年 8月,《野柳月色》(二聯屏風畫)入選李可染畫院首屆院展——「可貴者膽」畫展;11月,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主辦,「蔣采苹從藝60周年畫展暨捐贈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圓廳舉行;
  • 2015年 7月,2015年度中國畫作品展,首都博物館;9月,九月盛放美麗中國「中國重彩畫巡迴展,李可染畫院美術館;
  • 2016年 7月,「致臻蘊隆」當代工筆畫名家作品展,水泥庫藝術空間;7月,走進中央黨校——中國夢書畫名家臻品展,中共中央黨校檔案館;

[2]

歷任教學

  • 1959-61年任教於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1962年起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 1998-2010年,先後受聘於文化部教科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持中國重彩畫高級研究班共12屆;
  • 200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 2005-2009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3]

學術研究

個人畫集、文集、技法材料研究等專著,主編中國重彩畫集20餘種。研製「髙溫結晶顏料」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證書。 [4]

重要獲獎及收藏

創作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及其他國內重要畫展,多次在北京及巴黎、倫敦、東京、新加坡、薩加、台北等地舉辦個展和展出作品。

  • 1989年《北京的雪》獲中國工筆山水展一等獎。
  • 1991年《宋慶齡光輝一生》獲中國工筆畫協會二屆大展金獎,關山月基金會獎。
  • 1986-1995年作品《篩月》、《憩》、《輪迴》等13幅中國美術館收藏,水墨重彩戲曲人物由巴黎郭安博物館收藏。

[5]

蒼老復青春

蔣采苹195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之後長期於母校任教,在退休前的最後5年(985——1959年)任工筆畫室主任,是工筆畫教學挑大樑的人物。此間正值工筆重彩畫復興期的開始,她在1987年召開的當代工筆畫學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學會副會長,又使之成為致力於工筆重彩繪畫事業的美術活動家。當美術史家們認為工筆重彩畫的復興為新時期美術事業的亮點時,不會忘記潘漂茲、蔣采苹及其同仁群體的奉獻。正是在這工筆畫走出低谷、走向繁盛的時空時里,適應着社會的需求,工筆繪畫的教育走出了學院,蔣采苹自1998年起受文化部教育司和科學技術司之聘主持五屆重彩畫高級研究班教學,第六屆是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2005年起又中國藝術研究院之聘擔任蔣采苹重彩畫工作室導師,於2008年共九屆284,一大批靜年重彩畫家出自她門下,其成材率恐高於正式的院校教學。此間,我們有過交談,她太想在這藝術創作盛期辭去社會教職,但她還是走上了講台,培養重彩畫梯隊已經成為她責任,刻入她古稀之年的年輪。作為重彩畫教育家的蔣采苹為此陷入《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著述的日夜榮作,又與道友、弟子共同編寫了《名家重彩畫技法》。她旗幟鮮明地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將其高研班冠以「中國重彩畫」而有別於同期出現的其他流派,從形而上的層面上對中國傳統的認知與A揚的立場,以現實主義精神為主導將生活、修養、創作相聯繫的思維,使用傳統礦石顏料並自製高溫結晶顏料所體現的對材質、技法的重視,以及用溫州皮紙作重彩畫時與水墨畫的銜接,形成了當代中國重彩畫由道而器的完整的體系,使她作為藝術教學家的形象充實地深入到弟子們的心中。當我進入蔣采苹作品的評析之前,我不能不把工筆重彩繪畫復興中需要蔣采苹和出現了蔣采苹的時代背景勾畫一番,不能不把她作為重彩畫活動家和教育家的側面立體地訴諸筆端。將中國畫簡單地視為「單線平塗」的時代己經成為歷史,蔣采苹也不是一個可以「單線平塗」的人。她時時感到不足,便讀史、讀論,像學者型的藝術家那樣寫了不少論文,她身為寫實油畫家潘世勛之妻,傾向於現代的潘纓之母,就這個和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圍也可以感受些她畫室里多氧的空氣。

蔣采苹首先是一位工筆重彩的人物畫家。她自大學時代的(母子圖)入選1957年的全國青年美術工作者作品展覽會(即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開始涉入畫壇,至1970年代末進入收穫期,,1990年代臻於高峰。她筆下的人除黃遵憲、秋瑾、孫中山、宋慶齡、葉淺予外,大部分為女性尤其少數民族女性形象,這不排除所有畫家對少數民族風情的傾倒,對其服飾的豐滿性的迷戀因素,但在蔣采苹的人物中,通過那明亮的眸子裡照見着他們內心世界的明麗,就像蔣采苹自己的眼神里閃現的對真、善、美的渴求。她賦予《台灣排灣族新娘》公主、皇后般的造型,飾美族姑娘》則強化其山姑的樸實與純真,而《戴銀冠的苗女》則突現着那銀冠的文化象徵意味,後者的對稱格局和純化的色調不僅顯示了畫家對中國重彩人物畫技法、材料的新突破,也昭示出寓意性和現代感的追求,這在她的花卉作品中有着更充分的體現。 進入1990年代,蔣采苹的一幅《篩月》以其獨特的詩思、純化的色調引起了不知多少觀眾的共鳴,然而在畫家自己心中喚起的則是與年齡漸老的同構性聯想,是那蒼老的美隱寓的另一種生命的輝煌。從此,這成為她揮之不去的情思,又在一系列老芭蕉或新老芭蕉對照的畫面上溢出,她也在以物比興、物我兩忘的傳統文化層面上展開了那潛在的花鳥畫思維的才智,而且又將豐富的造型提煉為抽象性的結構和語彙,將豐富的色彩概括為純化的色調一黃調如金,自調如銀,紅得熱火,藍得深湛,把情感的傾向性通過色彩獨有的視覺感應突現出來,為重彩花鳥畫的現代性實驗作出了成功的回答。如果我們注意到她在花卉和人物中背光的微妙處理的共性,那光暈使人想到了佛光,她仿佛像佛弟子崇敬佛祖那樣將這光投射於她酷愛的平凡人物和普通花木,這光源自她那顆崇尚真、善、美的靈魂,源自她蒼老復青春的心態。

視訊

今日頭條 提倡中國畫「新三學」的教學體系 蔣采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