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古蕕(學名:Caryopteris mongholica Bunge):為馬鞭草科蕕屬落葉小灌木。常自基部即分枝,嫩枝紫褐色,圓柱形,有毛,老枝毛漸脫落。葉片厚紙質,線狀披針形或線狀長圓形,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聚傘花序腋生,無苞片和小苞片,花萼鍾狀,花冠藍紫色。蒴果橢圓狀球形,無毛,果瓣具翅。花果期8-10月。

生長在海拔1100-1250米的乾旱坡地,沙丘荒野及乾旱鹼質土壤上。分布於中國蒙古。是國家三級保護稀有種。

形態特徵

落葉小灌木,常自基部即分枝,高0.3-0-1.5米;嫩枝紫褐色,圓柱形,有毛,老枝毛漸脫落。葉片厚紙質,線狀披針形或線狀長圓形,全緣,很少有稀齒,長0.8-4厘米,寬2-7毫米,表面深綠色,稍被細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葉柄長約3毫米。[1]

聚傘花序腋生,無苞片和小苞片;花萼鍾狀,長約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絨毛,深5裂,裂片闊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約1.5毫米;花冠藍紫色,長約1厘米,外面被短毛,5裂,下唇中裂片較長大,邊緣流蘇狀,花冠管長約5毫米,管內喉部有細長柔毛;雄蕊4枚,幾等長,與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長圓形,無毛,柱頭2裂。蒴果橢圓狀球形,無毛,果瓣具翅。花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蒙古蕕主要生長於海拔1100-1250米的草原、山地陽坡、河岸和沙丘等立地。在典型草原帶的石質山地、石礫質坡地為較常見的伴生成分,也帶入荒漠草原帶和荒漠帶的東部邊緣,生長在沙地,干河床底部和山坡石縫間。

喜光,極耐旱、耐寒,萌櫱性強,耐沙埋,對土壤要求不嚴,其在疏鬆滲透性良好的沙壤土生長最佳。能夠在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自然生長,冬季能耐-35℃低溫,夏季能耐40℃高溫。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蒙古(高原東部、烏蘭察布、鄂爾多斯,東阿拉善)。

繁殖方式

播種

5月中旬播種,種子為前一年10月採收的種子。播種前2-3天,將種子用溫水噴灑翻動,促使種子充分吸收水分膨脹,以種子不黏手為宜。

播種方式:

  1. 起堰土播種。將3米的畦面一分為二,把表層土拉至中線,撒播種子,再把中間的土復位即可。
  2. 條播。條播前澆一次底水,隔一兩天即可播種。播幅寬20厘米,間距20厘米,用鐵鍬鏟一行播一行,以此類推。覆土厚度均為1.0-1.5厘米,澆水一次,播種量為1公斤/畝。

扦插

蒙古蕕可採用扦插的方式進行繁殖。4月中旬,截取剛萌動的一年生枝條20厘米,扦插深度15厘米,邊採集插穗邊扦插,成活率可達70%以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