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台梭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瑪利婭·蒙台梭利
瑪利婭·蒙台梭利
原文名 Maria Montessori
出生 1870年8月31日
意大利王國安科納基亞拉瓦萊
逝世 1952年5月6日
國籍 意大利
職業 醫生,教育家,哲學家
知名作品 《發現孩子》
《有吸收力的心靈》

瑪利婭·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兒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醫生,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女權主義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於兒童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人物簡介

瑪利婭·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傑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學博士。

1870年8月31日瑪利亞·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納((Ancona)地區的基亞拉瓦萊(Chiaravalle)小鎮。父親亞歷山德魯 · 蒙台梭利是貴族後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軍人,母親瑞尼爾·斯托帕尼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博學多識、虔誠、善良、嚴謹、開明。作為獨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寵愛,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從小便養成自律、自愛的獨立個性,以及熱忱助人的博愛胸懷。

十三歲時,她選擇了多數女孩不感興趣的數學,進入米開朗基羅工科學校就讀。且於1886年時以最優秀的成績畢業,奠定了數學基礎。 中學畢業後,在進入國立達芬奇工業技術學院,學習現代語言與自然科學。

十六歲(1886年)進入工科大學,專攻數學。因後來發現對生物有興趣,於1890年進入羅馬大學讀生物。讀了生物,蒙台梭利覺得對醫學有了濃厚的興趣,她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學醫。26歲獲羅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羅馬大學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醫學博士。隨即在羅馬大學附屬醫院任精神病臨床助理醫生,診斷和治療身心缺陷兒童,開始對低能兒童的研究發生了興趣。

瑪麗亞·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着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認為干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強制性的,懲罰成了教育的同義詞。她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她特製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兒童進行感官練習。

重要教育理念

(一)兒童獨立性的尊重: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兒童的好動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師長千萬別「指揮」或「命令」孩子,要讓他自己指揮自己,自己聽從自己的命令,尊重兒童的獨立性。

(二)肅靜與活動:尊重兒童的獨立性,並非讓他為所欲為,且不可讓孩子以為安靜、順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而活動或工作就是壞事。蒙台梭利的教學法強調兒童主動探索,並着力於設計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和教具,讓兒童藉由具體操作來學習,不只是聽講。

(三)精神勝於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學生不要「主動」的想去「教」孩子,應該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唯一必須人為的就是設計或製作許多教具,甚至鼓勵孩子盡情的遊玩及操弄,就是對兒童最大的尊重。

(四)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傳統教育強調「群性」,而蒙氏注重「個性」。蒙台梭利在1932年向英國的蒙台梭利學會發表的文章當中強烈痛責孩童受束於大人,比奴隸及工人都不如。蒙氏畢生心血強調:「解放兒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兒童個人自由,應列為優先考慮。」

(五)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發現兒童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人都認為孩子的房間或遊樂場一定亂七八糟,把玩具或紙屑丟的滿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當頭疼,並認為這是孩子的嚴重教育問題,想辦法要及早培養孩子整齊清潔的習慣。兒童本有順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權力」予以弄壞而已。

重要著作

教育人類學(Pedagogical Anthropology)

蒙特梭利教學法(The Montessori Method)

蒙特梭利手冊(Dr.Montessori's Own Handbook)

高級蒙特梭利教學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

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

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ld)

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1]

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

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

家庭中的兒童(The Child In Family)

參考文獻

  1. 發現兒童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