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全國藍姓人口11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廣西藍姓人口最多,有43萬多人(廣西區排名第32位),廣東省藍姓有27萬多人(廣東省排名第66位),福建省藍姓有10萬多人,江西省藍姓有七萬多人,浙江省藍姓有七萬多人,台灣省有藍姓四萬人,重慶市藍姓有三萬多人,四川省藍姓有三萬多人,湖南省藍姓有一萬多人,海南省藍姓有一萬多人,山東省藍姓有一萬多人,其他省也有藍姓分布。

因為很多藍姓的戶籍被錯誤登記為蘭姓了,如果把錯誤登記為蘭姓的藍姓人口也算上,藍姓有200多萬人。藍姓包括漢族、壯族、瑤族、畲族、苗族等多個民族。今陝西的藍田,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荊門,河北的遷安都是藍姓的發源地。漢朝之前,藍姓主要繁衍於汝南郡、中山郡和東莞郡,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郡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此三地為藍姓的郡望,藍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發展,後世繁衍於各地之藍姓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

今天,藍姓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四川、重慶、湖南、湖北、貴州等地。

源流

來源一

源於嬴姓,出自遠古賢者伯益之後裔秦子向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戰國中期,周顯王二年(公元前367年),秦獻公為了向東發展,在藍(今陝西藍田)地設縣。在秦子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自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藍氏正宗。

來源二

源於姜姓,據福建省武平縣大禾鄉的《藍氏族譜》記載,當地藍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是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後任為火旺公,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汝南堂名即源於此。

來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楚國大夫亹,屬於以居邑地名稱為氏。江西省高安市藍坊村等的《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源於楚國大夫亹。本宗源自羋姓。楚國公族大夫亹,因任藍縣尹,世稱藍尹亹,後裔子孫亦以地名為氏,其後代以藍為姓。為本宗得姓始祖。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出任藍縣(今湖北荊門)令尹,因此後世稱其為"藍尹亹"。在藍尹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即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的部分藍氏族人尊奉藍尹亹為得姓始祖。

來源四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狄族中山國大夫厘諸君,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厘諸君,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中山國宰相,因其封地在藍邑(今河北遷安),世稱其為"藍諸君"。在藍諸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這個源頭,也有說是源於嬴姓的。

來源五

源於畲族。浙江省蘭溪的藍氏族譜記載畲族的藍氏來源於盤瓠的次子名叫藍光輝,受封護國侯,居處汝南郡,為畲族藍氏的始祖。有的畲族藍姓族譜錯記藍光輝又名藍昌奇。

浙江省蘭溪的《藍氏族譜》記載盤瓠王為盤、藍、雷三姓之祖,諡號"忠勇王",葬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

來源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藍人,亦稱襤人、濫人,是商末周初的周王室內宮設置的一種官位。因其穿着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稱襤人、或濫人。在史籍《大戴禮》中記載:"藍人,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在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藍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藍氏。

來源七

源於滿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後多冠漢姓為閻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布雅穆齊•富爾賽,滿洲鑲黃旗人,乾隆三十三年擔任藍翎長,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齊•富爾賽後來累官至甘肅提督、西寧鎮總兵。在布雅穆齊•富爾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職"藍翎長"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叢尼勒氏,據史籍《長白山先民傳》記載,滿族姓氏,所冠漢姓有藍氏。其藍氏鼻祖為叢尼勒•德恆,滿洲鑲黃旗人,原為吉林駐防,後因為鎮壓太平天國有功,特賞藍翎。在叢尼勒•德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藍翎"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德敦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杜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德敦•明慶,滿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龍江駐防,道光八年晉升為藍翎侍衛,後累官至正白旗都統。在德敦•明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榮耀的"藍翎侍衛"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湖北省荊州市和江蘇省沛縣都有滿族藍姓,都是八旗的後人,沛縣修有藍氏族譜。

來源八

源於回族,回族藍姓根據阿拉伯語的發音,選擇了發音相近的藍字作為姓氏。

來源九

源於蒙古族。蒙古民族中常用的名字"烏雲",漢義就是"智慧"、"藍色的寶石",多用於女子;而"浩特",漢義就是"藍色、青色",多用於男子。在古代蒙古族社會中,貴族以外的蒙古族平民,絕大多數根本就沒有姓氏,只有名字,他們後來在元、明時期多仿照漢制按自己名字的漢義定取姓氏,就稱為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

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巨鹿郡。

②西漢漢高祖初年,設置中山郡,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十六國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廢國置郡。

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

④南宋設置的香山縣,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中山市。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始於唐朝。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1]

得姓始祖

藍昌奇(姜昌奇)、藍尹亹、秦公子向(嬴向)、藍諸君、藍光輝。

種玉堂:子向。戰國時秦國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藍即陝西藍田,藍田位於秦嶺之北,藍水之東,以產美玉而名聞天下,子向之後以地為氏,稱藍姓,並尊子向為其始祖。

戒君堂:大夫 亹。本宗源自羋姓。楚國公族大夫 亹,因任藍縣尹,世稱藍尹亹,後裔子孫亦以地名為氏,其後代以藍為姓。為本宗得姓始祖。

上述二堂並無血緣關係,且在當時各屬於中原文化圈外的半西戎的秦人(種玉堂)和半南蠻的楚人(戒君堂)。起源於不同地域,姓氏同字而非同宗。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