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薊縣地質博物館

薊縣地質博物館坐落在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主碑廣場對面、府君山南麓山腳下,與主碑廣場相對應,占地面積一萬七千多平方米,其中五千多平方米積五千多平方米。獲獎:2009年教育部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2009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建築工程二等獎第四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優秀獎中國建築設計獎銀獎設計師:張華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設計單位: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研究總院-張華工作室設計團隊:張華王倩黃南北孫晴雯劉婷婷翟相濤李倩張華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研究員,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級註冊建築師,1977.12-1981.12天津大學建築系建築學本科1982.2-1984.11天津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研究生1984.11-至今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作品集《璞思·百築——原創建築作品集》

目錄

博物館結構

博物館建築分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內設地質展館和歷史展館,是國內同類展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整個建築外層用片石砌成,看上去顯得古樸,層次感鮮明,凸現了地質博物館的特色,同時體現了「層的地質,疊的歷史、層層疊疊建築、層層疊疊岩石」的特點[1]

博物館展出內容

博物館展出內容以地球科學、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礦產資源為主。是一座具有現代化、高科技、獨具天津特色的地質博物館。是我市地質資源展示交流的窗口,青少年地質學科普教育基地。

據悉,天津市薊縣地質博物館建成開展後,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將申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盤峰)

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內的地質地貌歷經了十幾億年的巨變,從大海變為桑田、高山。如今,古老的岩石上仍可看到海洋生物化石遺蹟。博物館的平面精巧別致、彎曲有度,微觀上象徵着古代生物存在於地球上難以磨滅的古老印痕,大量流動的線條、曲迂上升的空間如同被時間這隻看不見的巨手在緩慢地推動着,宏觀上讓人清晰地感受歷史的流逝和變化。

博物館造型

在博物館的造型設計中,將層的地質、疊的歷史、層疊的岩石、層層疊疊的建築作為貫穿始終的設計主線。採用在自然界經過數億年演化而成的奇石形象來塑造建築的形體和空間,充分體現建築造型與自然環境相互和諧的生態建築理念。博物館的建築形體模擬地質構造的特殊形態,採用螺旋上升式的平面布局,仿佛在地殼運動中不斷層疊堆積的地層。不規則出挑的曲線屋檐以及未經人工雕琢的層層疊砌的毛石,宛如經過億萬年沉澱後形成的層層疊疊的岩層。建築整體高低起伏,完美地融入特定的地質環境。造型風格具有強烈的個性創意,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感,達到現代建築與遠古地質環境的高度和諧與統一。

最令人驚奇地是,在建造過程中,覆滿荒草雜樹的坡地開挖後,一米多厚的淺淺土壤下,一條條裸露出的地下層疊岩石大小寬窄相間,顏色雜彩斑駁,呈現出典型的薊縣中上元古界層疊岩的特徵,堪為標準的「標本石」,與設計的立面在顏色,材質構成和尺度等方面高度一致,整個建築就如同是地下的岩層疊錯生長出來一樣,與大山融為一體。

建築立面上層層疊疊的飛檐採用土黃色人造石材澆注而成,來源於自然的細部充分展現了建築的主題與獨特創意,重疊彎曲之中美不勝收。

在薊縣的深山中,曾有不知凡幾的山民祖祖輩輩世居於此,他們就地取材蓋成石屋,歷經風雨滄桑,如今卻已是人去屋空,一片石墟隱沒於荒草暮鴉之中。薊縣地質博物館的牆面用這些廢棄山的石塊重新砌築,所有石塊原樣保留,毛石毛砌,展現出飽經風霜巨變後的獨特美感,同時表明了對於保護生態環境更有一份不必言說的責任感[2]

視頻

薊縣地質博物館 相關視頻

華彩薊韻---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宣傳片
華彩薊韻——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