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薑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薑黃(拉丁學名:Curcuma longa L.)又名:鬱金寶鼎香毫命黃姜等。

薑黃芭蕉目,姜科、薑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莖很發達,

根粗壯,末端膨大呈塊根;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

葉頂端短漸尖;苞片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頂端鈍,花冠淡黃色;花期8月。

別稱:黃姜毛薑黃寶鼎香黃絲郁鬱金寶鼎香毫命黃姜

形態特徵

株高1-1.5米,根莖很發達,成叢,分枝很多,橢圓形或圓柱狀,橙黃色,極香;根粗壯,末端膨大呈塊根。

葉每株5-7片,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30-45 (90) 厘米,寬15-18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漸狹,綠色,兩面均無毛;

葉柄長20-45厘米。花葶由葉鞘內抽出,總花梗長12-20厘米;穗狀花序圓柱狀,

長12-18厘米,直徑4-9厘米;苞片卵形或長圓形,長3-5厘米,淡綠色,頂端鈍,

上部無花的較狹,頂端尖,開展,白色,邊緣染淡紅暈;花萼長8-12毫米,白色,

具不等的鈍3齒,被微柔毛;花冠淡黃色,管長達3厘米,上部膨大,裂片三角形,

長1-1.5厘米,後方的1片稍較大,具細尖頭;側生退化雄蕊比唇瓣短,

與花絲及唇瓣的基部相連成管狀;唇瓣倒卵形,長1.2-2厘米,

淡黃色,中部深黃,花葯無毛,藥室基部具2角狀的距;子房被微毛。花期:8月

藥用價值

該種和鬱金的根莖均為中藥材「薑黃」的商品來源,薑黃:揀去雜質,用水浸泡,

撈起,潤透後切片,晾乾。片薑黃:揀去雜質及殘留鬚根,刷洗泥屑,

晾乾。供藥用,能行氣破瘀,通經止痛。主治胸腹脹痛,肩臂痹痛,

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又可提取黃色食用染料;所含薑黃素可作分析化學試劑。

性味歸經

辛苦,溫。

《唐本草》:味辛苦,大寒,無毒。

《本草拾遺》:味辛,溫,無毒。

李杲:味苦甘辛,大寒,無毒。

《東醫寶鑑》:性熱,味辛苦,無毒。

入脾、肝經。

《綱目》:入心、脾。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本草經疏》:入足太陰、厥陰。

功能主治

破血,行氣,通經,止痛。治心腹痞滿脹痛,臂痛,症瘕,婦女血瘀經閉,產後瘀停腹痛,跌扑損傷,癰腫。

用於氣滯血瘀的胸腹痛、痛經及肢體疼痛,常配元胡、香附。

《唐本草》: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鬱金。

《日華子本草》:治症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跌扑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

《本草圖經》: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

《綱目》:治風痹臂痛。

《本草正》:除心腹氣結氣脹,冷氣食積疼痛。

《本草述》:治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脘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痹,疝。[1]

《醫林纂要》:治四肢之風寒濕痹。

《現代實用中藥》:為芳香健胃藥,有利膽道及肝臟之消毒作用。用於黃疸,胸滿痞悶疼痛。

又為止血劑,治吐血、衄血、尿血,並治痔疾。外用於膿腫創傷。[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血虛而無氣滯血瘀者忌服。

臨床應用

治心疼(《奇效良方》)治心疼:薑黃、玄索、乳香、沒藥。上各等分為末,好酒用一盞,

(心疼如手捉,一方用水煎)。每服6g,不拘時溫酒調服。方中薑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為君藥。

薑黃散(《雜病源流犀燭》)治風熱蟲牙痛:薑黃、細辛、白芷。上為末,擦牙,須臾吐出,鹽湯漱口。方中薑黃止痛,為君藥。

瑞金散(《婦人良方大全》)治婦人血氣樶痛,月經不行,經先嘔吐疼,

及月信不通:薑黃120g,牡丹皮、莪朮、紅花、桂心、當歸、芍藥、川芎、延胡索各15g。上為末,每服6g,水一盞,酒三分,煎七分溫服。

方中薑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為君藥。

參考來源

  1. 本草述校注,(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