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藏族黑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藏族黑陶  

「藏族黑陶」燒製技藝已有上千年曆史,特色顯著!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黑陶的發源地,以湯堆村最負盛名,整村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家會制陶。

土陶山特有的紅土與白土混合製作而成,經過備料、塑形、雕花、陰乾、燒製等工序,形成陶器通體漆黑,光潔細膩的獨特陶藝製品。「尼西黑陶」製品是藏族群眾喜歡的生活用品。

2019年11月,《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稻城縣文化館、囊謙藏黑陶文化研究開發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市文化遺產管理所獲得藏族黑陶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1]

黑如漆、光如玉

黑陶是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結晶。

興起於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

這種純手工製作黑陶製品的特點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線下能呈現紫、靛、銀等色澤,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譽。

藏漢文化的結晶

相傳唐代文成公主進藏遠嫁松贊乾布時途經玉樹,將獨特的製陶技藝傳授給當地的藏族群眾,使當地原始的製陶工藝更加完善,成為藏漢文化融合的結晶。

在歷史長河中,囊謙黑陶滲透在藏族的文化和宗教生活中,並在明清時演化出了康區藏式黑陶———藏黑陶。

囊謙藏傳黑陶以玉樹州康巴藏族人文習俗、文化符號、宗教圖騰等為素材,融合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經古法燒製後呈現「黑如漆」的天然成色。

燒製工藝

藏族黑陶採用黏性大、可塑性強的白色和紅色陶土,加上風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混合形成製坯原料。

其製作工具以木拍、木刮、木墊、木榔頭等為主,極其原始和簡單。與此相比,燒製工藝就顯得十分講究了。

燒製黑陶要依次經過選土、練土、製坯、鑲瓷、磨光、裝飾、陰乾、燒製、滲炭、防裂等12道工藝。

製作陶坯採用泥條盤築的方法,技術要求較高。先是取揉拌均勻的陶土,用木拍打成條狀後置於基座上,而後再根據所需器物的形制,用手捏出輪廓,接著磨光內外器壁和沿口,然後鑲嵌白瓷片,點飾動物和幾何紋圖案,最後高溫燒製約一小時後即成成品。

藏族黑陶手工藝產品大致可分為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具兩大類,它品種齊全,用途廣泛,藏族人民使用的各種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飲具及香爐、酥油燈等均一應俱全。

這種陶器融使用性、觀賞性、工藝性為一體,充分顯示了藏族民間陶藝的創造力和表現力。[2]

囊謙黑陶

囊謙縣位於青海最南部,屬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曾是玉樹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

囊謙藏族黑陶製品主要包括壇罐、壺、香爐、酥油燈具及宗教用品等,其中以宗教用品和貢品最為精緻。囊謙藏族黑陶燒製技藝在藏文化發展史和藏漢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囊謙藏黑陶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製作工藝,過程非常複雜。原材料選用當地純淨細膩的紅黏土和黏土石,經手工搗碎成末,然後經過篩選、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紋等環節,再採用獨特的「封罐熏煙滲碳」方法,經十餘天燒製才能完成,成品具有「黑如碳、硬如瓷」的特點。

每一件陶器器型差異與變化的掌控,全憑製陶藝人的感覺與經驗。整個玉樹康巴地區,只有白瑪群加和他的師傅——80多歲的紮旺老人完全掌握黑陶的燒製技藝。

尼西黑陶

距離雲南香格里拉縣城30公里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湯堆村,隸屬於迪慶州尼西鄉,曾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這裡不僅保留有古樸的藏族民風,還傳承著有千年曆史的民間黑陶製作工藝。[3]

作為藏族文化的象徵,黑陶製品在藏族聚居區被廣泛地使用。在金沙江瀾滄江流域,考古學家曾發現2000多年前的黑陶器皿。千多年來,藏族的民間藝人孜孜不倦地用雙手傳承著悠遠的黑陶文化。[4]

傳承藏族黑陶製作工藝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尼西黑陶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年輕傳承者,他們在致力於傳承保護藏族黑陶傳統製作工藝的同時,不斷探求新技術、開發新產品。

在政府的幫助下,「公司+農戶」的模式,改善了原來家庭作坊自產自銷的狀況。

黑陶公司還長期開設免費培訓班,在開放式交流中提高當地村民的制陶技術,具有觀賞、收藏與實用價值的藏族黑陶,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購買和體驗製作。

視頻

農廣天地錫伯族刺繡藏族黑陶燒製技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