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藤峽盜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藤峽盜亂,又稱藤峽民變、藤峽起義、大藤峽起義,是指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廣西、廣東瑤族侗族民變。

明代中期,政治腐敗,官吏貪暴,瑤族人民暴發了著名的大藤峽起義。明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征討平定叛亂,分別是成化元年的右僉都御史韓雍、嘉靖七年的新建伯兵部尚書王守仁[1]、嘉靖十八年的兵部侍郎蔡經。

背景

廣西潯州地境中萬山盤繞,其中有潯江,發自柳州、慶州,向東繞至潯州,途徑象州、永安、修仁、荔浦、平樂縣等。在潯江附近的山脈均為陡峭的山崖,其中最險惡地稱為大藤峽。其向南截潯江為府江,相距三百餘里,地惟藤峽最高。登在藤峽山巔,可以看盡軍旅聚散往來;藤峽中有上百個山洞,其中如仙人關、九層崖其最幽深險峻。峽南有牛腸村、大岵村,均緣江立寨,亦為險要。藤峽、府江之間為力山,力山又比藤峽險峻幾倍。再向南為府江,周遭蓋六百里,其中多為冥巖㠗谷,懸崖峭壁。其中少數民族為藍、胡、侯、盤四姓為主的瑤族;力山中又有善於毒藥弩矢的僮族。景泰年間,瑤渠侯大狗等率先作亂,聚集上萬,修仁、荔浦、力山、平樂等地都相應,各系留守官吏無法控制,於是以招撫平定。當時明朝朝廷正忙於與北方瓦刺交戰,沒有急迫解決;所以到天順年間,此地作亂更加劇。當時明英宗下詔緝捕侯大狗,予以千金,爵一級,竟仍無法捕獲;久之,叛亂蔓延至廣東的高州、廉州、雷州之境,所到之地均被損毀,而兩廣的官員均無對策。

至此,明朝兵部尚書王竑上奏:「藤峽盜亂之事已經很久了,原因就是守臣以招撫為功。就如同跟對驕傲的孩子一樣,越體恤反而啼聲更大,如果不進行流血鞭撻,啼聲是不會停止的。浙江左參政韓雍有文武才,派遣輔助討伐,可以解除南方的顧慮憂患。而諸位將領中只有都督趙輔有勇略可勝任。「

於是明憲宗批准此事,並命令韓雍節制全部在外部隊前進征討。

第一次平叛

1465年(成化元年)正月,明憲宗命都督同知趙輔為征蠻將軍,都督僉事和勇為游擊將軍,擢浙江左參政韓雍為右僉都御史,贊理軍務,率兵征討。太監盧康、陳宣為監軍,戶部尚書薛遠監督軍餉,御史劉慶、汪霖負責軍紀敘功。

同年六月,韓雍抵達南京,與諸將商議進兵方略,將領均稱應當分兵進攻廣東,然後再大軍進入廣西。韓雍則認為應當聚合部隊直攻大藤峽,在擊潰其心腹後再分兵追討餘眾。隨後大軍以三萬部隊兼程而進。七月,大軍抵達全州,韓雍並斬軍中失律指揮李英等四人,使得軍紀儼然。

九月,大軍抵達桂林,韓雍與眾將領商議派遣永順、保靖及西江土兵十六萬人,進攻藤峽兩翼的修仁、荔浦,並生擒一千二百餘人,斬首七千三百餘級。

十一月,大軍抵達潯州,當代父老鄉親進言建議屯兵圍困;而韓雍則堅持主張趁勝追擊,並分兵:以總兵歐信、參將孫騏、高瑞等帥六萬八千人為右軍,自象州、武宣分五道入攻其北;以都指揮白全、楊嶼、張剛、王屺等帥九萬二千人為左軍,由桂林、平南分八道入攻其南;以參將孫震、指揮陳文章等守左江及龍山、五屯,防其逃跑;韓雍則與趙輔、和勇營高振嶺以督諸軍。

同年底,韓雍督諸將從四面並進,雙方在山林中發生激烈交戰;韓雍並用火攻,隨後攻入山寨,並生擒侯大狗等七百八十餘人,斬首三千二百餘級,數月後歸還。大藤峽原因山峽中有大滕,叛軍可以藉助大藤在兩岸懸崖峭壁通過。韓雍遂命斬斷大藤,並改名為「斷藤峽」[2]。此後再派兵追捕餘黨,先後平定。

當時,大軍由修仁、荔浦抵達大藤峽,其中有儒生里老數十百人,持香而跪稱:「我們都被賊軍而困久矣,不敢去進攻。現在幸虧遇到天兵,我們這些良民願意為先三軍鋒。」韓雍大怒,顧左右叱道:「這些都是賊的耳目,都捆綁了殺掉。」左右的人最初還懷疑韓雍為何殺良民,繼而捆綁後從身上搜出利器,原來才知道這是離間。於是悉數梟首分屍並把腸胃刨出,掛在箐棘中,叛軍看到後大驚沮喪。

韓雍領軍威嚴,軍門設銅鼓數千,儀節詳密。當地三司官員拜見時,均懾悚長跪奏報。一日,大軍在進攻顧峒時不克,韓雍求策,新會縣縣丞陶魯(陶成之子),遂進言之只率領三百精兵就好。並選拔其中能舉一百鈞、箭射兩百步的壯士,得二百五十名,數日後招足。由陶魯率領訓練,並殺牛犒勞、同甘共苦,人稱陶家軍。其所參加戰役,無不率先登入,其所參加的戰役無不所向匹敵。

平定之後,韓雍上奏建議設置郡縣並派遣各處巡檢、千戶所,均得到批准採納。於是改斷藤峽設武靖州,命岑鐸為知州,屬潯州府。此後大軍班師論功,升任韓雍左副都御史,賜文采幣六,官一子錦衣鎮撫。封趙輔為武靖伯,子孫世襲。

評價

大藤峽起義是發生在廣西的一次以瑤族為主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規模較大,鬥爭範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是明代廣西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也是明中期全國較大的農民起義之一。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悲壯無比的歷史悲劇

視頻

藤峽盜亂 相關視頻

明朝時大藤峽爆發的一場持續農民起義,給毛主席留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