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坊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虎坊橋原為橋名,後演變為街名。為明時「虎房」演化而來。今指珠市口西大街與騾馬市大街東西相接、南新華街與虎坊路南北相通的十字路口附近。「虎坊橋」實體已不存在。[1]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虎坊橋
  •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 政府駐地 ;北京
  • 著名景點北京湖廣會館

簡介

宣武區虎坊橋:曾有虎房和石橋,紀曉嵐故居名揚天下,一個冬日的早晨,我來到了虎坊橋。十字路口西北角,坐落着京華印書局的舊址;西南角是湖廣會館與工人俱樂部;東北角,高大的晉陽飯莊之下,是古色古香的紀曉嵐故居。在宅子門口,有一株盤曲纏繞的紫藤。時值深冬,它早已枯黃,默默地守候在那裡。對它,我輕輕道一聲珍重,期盼那昭蘇萬物的春風,能喚醒這沉睡的仙子,重現紫雲垂地、香氣襲人的風采。

當年,紀大學士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多次提到「虎坊橋」這個地名,還解釋過這處宅邸的來歷:「余虎坊橋宅,為威信公故第。」威信公就是清初將領岳鍾琪,他才是宅子最初的主人,紀曉嵐是後搬來的。

在北京的「虎」字地名中,虎坊橋恐怕是名氣最大的。不過,現在這裡既沒有虎,也沒有橋,究竟是怎麼得名的呢?程迓亭《箕城雜綴》有云:「虎坊橋在琉璃廠東南,其西有鐵門,前朝虎圈地也。」在明朝,這裡是養虎的地方,還加了大鐵門,防止老虎逃跑。現在菜市口的東北方向有條鐵門胡同,應該就是當年虎房鐵門所在地。

「虎」字的來歷解決了,再來看「橋」。我查了一些老地圖,才知道這裡原來的確有條河道。在明清時期,有條由北向南流的溝渠,經過京華印書局西側一直向南,通到先農壇西北方向的葦塘之中。虎坊橋就是在這條溝渠上修建的東西向石橋,位置大概在今天虎坊橋十字路口的西側。到了近代,填溝築路,石橋也逐漸湮沒無聞,直到2000年前後拓寬騾馬市大街時,才短暫地重見天日。而今,虎房也好,石橋也罷,都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唯有「虎坊橋」這個地名依然鮮活,在全新的大都市中,承載着那古老的記憶……

北京宣武門西邊路北有一幢長方形的十層辦公樓。那個院子30年前原是北京大學第四院的所在地。

典故

北洋政府時期是舊「國會」,明、清兩代,則是飼養為宮廷服務的大象的「象房」。

養象,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三國時代,「曹沖稱象」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唐朝《酉陽雜俎》筆記中也有關於飼養象的記載,有個名叫獨孤綬的人還寫過《馴象賦》。

到了明朝,宮廷更是大量飼養象為帝王家服務。御馬監(原北京圖書館一帶)就是養象的地方,劉若愚的《明宮史》記載裡邊養過九隻母象,各居一房,不夠時則由外象房遞補。

虎坊橋站

從象來街一直往東南走,就是虎坊橋了。這是明朝宮廷圈養老虎的地方。明朝飼養老虎有好幾個地方,主要是皇宮內部的虎城——太液池之西北隅。老虎養在地下井裡,上面築有小牆,老虎在下面咆哮跳躍。

除虎城外,虎坊橋就是最大的養虎地方(今魏染胡同一帶)。附近的鐵門胡同就是當年虎圈西邊鐵柵欄所在。老虎也要參加朝會活動,所以有些老虎也是馴服了的。《明史·江彬傳》記載正德皇帝經常「搏虎為戲」,老虎未經馴服,皇帝當然不會去接近它們。

由象來街往東,緊鄰宣武門有條未英胡同。明朝皇帝喜歡飼養老鷹,相傳這條胡同原來的名字是餵鷹胡同。這樣看來,北京南城象來街、虎坊橋一帶,在明朝時候還是個動物飼養區呢![2] 虎坊橋站因明代設置虎房得名。虎坊橋站位於珠市口西大街,因明代在此設虎房,故《京師坊巷胡同集》有「虎房橋西虎房」的記載。

虎坊橋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是在虎房東側大明溝(今南新華街)上建起的一座木橋,清代改建成石橋。20世紀20年代填埋了大明溝,拆除了石橋,如今只保留「虎坊橋」這個地名。[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