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虹關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虹關村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浙源鄉北部,北鄰安徽省休寧縣板橋鄉,曾被譽為「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始建於南宋建炎年間,村民多為詹姓。2009年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虹關古時曾出過明洪武年間吏部尚書詹同、詹徽父子,清嘉慶年間直隸州知府詹應甲等人。 虹關古以制墨聞名,20世紀中期逐漸沒落。

現在村內保存較好的古建築有慮得堂、顧汝堂、留耕堂[1]、玉映堂、棣芳堂、玉鑒堂、禮和堂、繼志堂、務本堂、從是堂、詹大有祖居、光裕堂和六順堂等。村內著名的虹關古樟樹齡已有千年,胸徑3.4米,高26.1米。

簡介

婺源縣城北去50公里的浙源鄉虹關村是明清時代享譽全國的「徽墨」產地,至今許多著名墨師的宅第保存完好。就在這個千年古村的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樹齡已有1000餘年,胸徑3.4米,高約26.1米,冠幅3畝許,被譽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關於古樟的年齡,眾說不一,一般認為當在千年左右,而古樟旁的古驛亭有一副字跡斑駁的楹聯:「試問幾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曉,溯回多少事論榮論辱浙水長流」,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發。 古樟樹底,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蜿蜒遠去。

歷史

虹關村於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由詹姓建村。建村者遷居落戶時「仰虹瑞紫氣聚於闕里」,所以取名「虹關」,又名「虹瑞關」、「虹瑞山莊」。明清時代,虹關是徽墨的主要產地之一,清代《名墨談叢》載「婺源墨大約在百家以上[2],僅虹關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數量上遠遠超過歙縣、休寧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別」。村裡的大街小巷多以墨業為名,所以虹關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譽。從明洪武到清乾隆的400年間,村里出過不少高官,如詹同、詹徽父子,在明洪武年間先後擔任吏部尚書。詹應甲,是乾隆南巡召試欽點的舉人,清嘉慶年間由宜昌府通判升任直隸州知府,死後林則徐撰寫墓志銘。村裡有10餘名文士,留下傳世著作30多部。

虹關於南宋建炎年間建村,「仰虹瑞紫氣聚於闕里」,因名虹關,又名虹瑞關。虹關聚天地之靈氣,是徽州古村落的典範。虹關先祖以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擇地建村,根據風水理論,四獸模式「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依山傍水,虹關是取正南偏東5°-6°,坐北朝南。左邊青龍,似青龍蜿蜒環抱,護衛村宅。右邊白虎,西邊的山似虎臥俯柔順。南邊面水是朱雀,朝山平坦,空前廣闊。浙源水(鴻溪)由東向西繞村而流,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優化人居環境,天人合一。村宅後邊北向是玄武,虹關稱這座後山為「來龍」,龍脈由五龍山逶迤而來,岡巒綿延幾十里,經雙峰而又緩和有力,山脈到大龍腦殼,然後起伏,而後自然停頓下來,形成一種氣勢,這就是玄武垂頭。龍來十里,氣高一丈,龍來百里,氣高十丈。氣正,則脈從中落而穴正,虹關來龍正氣結聚在「玉堂仙吏」大廳屋和全村所有宅基地上,因此虹關一直興旺發達,久盛不衰。虹關村人懂得藏風聚氣,保護龍脈,至今還保留歷史上幾處護脈禁碑。保護生態,從雙峰開始直至後山「來龍」,一大片鬱鬱蔥蔥的風景林,生長形勢喜人,更顯「來龍」的雄偉秀麗。虹關的山水龍脈,是大自然給予虹關村人的恩賜。「天人合一」思想在風水中表現尤為突出,而虹關村人懂得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珍惜理想的居住環境。江西師大地理學院專家考察虹關後,贊虹關來龍山,「脈來自然,氣正雄偉,天地人和,興旺發達」。

視頻

虹關村 相關視頻

中國景觀村落--虹關村
浙源鄉虹關村現壯美雲海景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