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蚰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蚰蜒
qu yan

中文學名:蚰蜒

拉丁學名:Scutigera coleoptrata

門:節肢動物門

綱:唇足綱

目:蚰蜒目

科:蚰蜒科

蚰蜒[1][scutiger],拼音(yóu yán)∶蚰蜒是百足蟲的一種類型,節肢動物,像蜈蚣而略小,體色黃褐,有細長的腳十五對,生活在陰濕地方,捕食小蟲,有益農事。蚰蜒山東農村又叫草鞋底

蜈蚣是近親,黃褐色比普通的蜈蚣小,觸角和腳部很細很長,毒顎很大,棲息房屋內外陰濕處。如:蚰蜒路(喻彎彎曲曲的路);蚰蜒壕(迂迴曲折的壕溝);蚰蜒塹(即蚰蜒壕)。

生活習性

蚰蜒行動迅速,氣管集中,幾千個單眼聚集在一起構成偽複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現。唇足類中的蜈蚣只有4對單眼,雖然視力很差,但行動卻很迅速,不論爬行、捕食或是尋找棲息的處所,主要依靠1對觸角。

蚰蜒白天在腐葉、朽木中休息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行動迅速,以昆蟲及蜘蛛為主食。

蚰蜒,屬於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的物種。種類頗多,我國常見的大蚰蜒或稱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節活動,爬行速度較快,常棲居房屋內外陰暗潮濕處,爬行於牆壁、蚊帳、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蟲為食。

形態特徵

蚰蜒體短而微扁,棕黃色。體長1.5至5厘米。全身分十五節,每節有組長的足一對,最後一對足特長。足易脫落。氣門在背中央。觸角長。毒顎很大。棲息房屋內外陰濕處,捕食小昆蟲。我國常見的為花蚰蜒,或稱大蚰蜒。 成長史

產卵

蚰蜒在春天時產卵。在實驗室的實驗中,24隻蚰蜒,平均產下63個卵,最多一隻產下151個。

孵化

孵化時的幼蟲蚰蜒有四對步足。在第一次蛻皮時獲得一對新步足,其後每次脫皮都會獲得兩對。 它們的生命周期大約為3~7年,視棲息的環境而定。

成蟲

蚰蜒在成蟲時身長約2.5厘米至21(加尾須)厘米長一般種類不超過60毫米,有硬殼,平均約有15對很長且脆弱的節肢足。這些特徵使它能以極快的速度在牆壁、天花板和地面移動。體色呈黃灰色且有三條深色的背紋縱貫全身;步足也有深色的條紋。不同於其他種類的蜈蚣,蚰蜒與其相近的種類都有演化完善的複眼。

蚰蜒以蜘蛛、臭蟲、白蟻、蟑螂蠹魚螞蟻和其它居家節肢動物為食。它用毒牙將毒液注入它們的體內,將之殺死。

在室外,蚰蜒較喜愛生活在濕冷的地方。大多生活在外面的大石頭下、木材堆和堆肥堆中。在家中,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現蚰蜒;尤其是在地下室、浴室和廁所,這些地方有許多水。在乾燥的地方也能發現它們,如辦公室、寢室和餐廳。最容易發現它們的季節是春季,因為天氣變暖使它們較為活躍;此外還有秋天,它們因為天氣變冷而到處尋找人類的住所避冬。

分布範圍

蚰蜒和蜈蚣常常出現在地表,因此溫度對它們分布的影響更為顯著:熱帶、亞熱帶很多,寒冷地方較少。中國華中、華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類分布。在華北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類群,東北地區亦較為常見。還有若干唇足類棲息在岩溶地區的洞穴中。在海濱潮間帶區雖然有潮汐的劇烈變化,也有若干唇足類生存。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也有分布。

其他資料

區別蜈蚣

蚰蜒的形態結構與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區別是:蚰蜒的身體較短,步足特別細長。當蚰蜒的一部分足被捉住的時候,這部分步足就從身體上斷落下來,使身體可以逃脫,這是蚰蜒逃避敵害的一種適應。

蜈蚣顏色比較暗,腿短,爬行的時候彎彎曲曲的行進,速度不是很快。通常是在地面發現它比較多,而蚰蜒多半發現它在牆上遊走。蚰蜒也咬人,但不是很厲害,有毒,被咬請去醫院。蜈蚣比較厲害,尤其大蜈蚣咬上很痛,沒有生命危險。蚰蜒體長約25毫米左右、爬行時每對足很協調,遇驚動即立刻逃脫,但是很容易脫落。頭部後面有一個環節、有一對鈎狀顎足,顎足末端成爪狀,爪的頂端有毒腺開口,能分泌毒液,觸及人體皮膚後即可致局部皰疹,令人刺痛難受。我國各地常見的是花蚰蜒,它喜歡棲息,活動於室內外陰暗潮濕處,以捕食小蟲為生。

視頻

蚰蜒大戰螞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