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詩詞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這首詞是北宋詞人晏殊(存疑)所作,寫的是暮春朱樓望歸人的生活小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晚春的景象令詞人惜暮春思遠人,於是創作了這首傷春懷遠的作品。

但也有記載這首詞的作者是歐陽修,「醉後」作「午後」,「余花」作「紅英」,詞的最後兩句作「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作者是否為晏殊,尚有疑問,學術界較支持作者為晏殊的說法。

上片寫主人公午醉醒來、心事凝重。院內簾外風輕燕語、柳絮亂飛、花落青苔的暮春景象,反襯出人的孤寂。下片承上寫主人公心潮難平、倚樓望遠。全詞按照時間順序,由午到晚,融情入景,情景交錯。

作品原文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1]

簾幕風輕雙語燕。午後醒來,柳絮飛撩亂。心事一春猶未見。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

白話譯文

簾幕在微風的吹拂下,款款擺動,燕子輕語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話。酒醉醒來,柳絮隨風紛飛凌亂。整整一個春天,心裡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見。長滿青苔的庭院,連晚開的花兒都凋落殆盡了。

在百尺高樓之上,將所有的欄杆倚遍,但那細雨和濃雲,總是將視線遮攔。還不知道情人早晚歸來的確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陽映照水流,流向遠方。

詞句注釋

①撩亂:紛亂,同「繚亂」。皎然《古別離》:「使我歸夢兮撩亂。」

②心事:心中所思慮或期待的事。謝眺《新亭清別范零陵雲詩》:「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

③猶:還,仍。

④百尺朱樓:朱樓即紅樓,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⑤倚(yǐ):靠。

⑥抵死:總是,老是。

⑦平波:平緩而廣漠的水流。

鑑賞

上片主要是寫主人公傷春懷人的悲愁和由此引發的紛亂心緒。開篇三句寫閨婦觸目所見之景,以景起情:晚春的和風輕輕地吹動着簾幕,燕子雙雙在檐廊的巢上啾啾話語。如此的良辰美景,愈加勾起了對遠方戀人的深切懷念,以至主人公借酒澆愁。然而,愁而飲,飲而醉,碎而睡,一覺醒來,只見庭院的柳絮隨風舞。「雙語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襯,即以樂景寫哀情,以成對燕兒的親切話語,對照閨婦塊然獨處的孤獨和淒冷。一個「醉」字,展示了主人公憂愁之深。兩句合起來,寫出了主人公所處的季節(晚春)、時間(午後)、地點(閨房)和眼前的景物(燕、柳),描繪出一幅暮春時節的風物圖畫,明里寫景,暗裡抒情,寫物亦人。

「心事」一句,明點出閨婦的心態。整整一個春天,在孤單、愁寂中度過,心裡想的是什麼,自己也說不清。「猶未見」與柳絮的「飛撩亂」相呼應,用的是陪襯,即以哀景寫哀情,沸沸揚揚的柳絮在風中飄飛與閨婦思念情人的紛亂心緒是極相吻合的。「余花」句,進一步點染了暮春時節的濃重氛圍。長滿青苔的庭院,連晚開的花兒都凋落殆盡了。然而,花落人不在,燕語人不歸,春老紅殘,香消色減,青春飛逝,襯托出主人公的悲傷。整個上片,以景語為主,景語與情語互見,物象與心緒交融,反襯與陪襯雜用。特別是最後一句,寫得情味雋永,深曲委婉,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

下片通過對景的拓展來達到對情的深化,進一步從視野的被阻隔來表現相思之無極。「過片」三句,寫閨婦為相思所折磨,禁不住登樓望遠,以從「天際識歸舟」中求得一絲半縷精神上的安慰。可是,展現在她面前的是如煙的春雨和布滿濃雲的灰黯的天空,眼前的一切都被嚴嚴實實地遮蓋了,什麼也看不見。「百尺」句,勾勒出閨婦倚樓悵望的痴情形象,朱樓而「百尺」,狀樓之高,望之遠。「閒倚遍」,言登樓之頻繁,盼歸之殷切,懷人之情深,惆悵之濃重。

「薄雨」句,再次點明季節的特徵。「抵死」句,說視線被阻,世事多艱,難如人意。主人公不能「望盡天涯路」,而是「抵死遮人面」,望而不能,盼而難求,足見「天地終無情」,其愁苦之深可想而知。由於主人公盼歸不能,音信又斷,所以就只能是「消息未知歸早晚」,遊人什麼時候回來,無處得知。末句「斜陽只送平波遠」,寫得極為疏淡、含蓄,具有豐富的表現層次:一說閨婦登樓倚望從薄雨之日到斜陽之時,景觀的變換暗示盼歸持久;二說遊子取水路而歸;三說閨婦等待心愛之人而每每落空,終究失望;四說閨婦盼歸的離情愁緒如悠悠江水,「無窮無盡」、「欲斷更流」。

本詞全篇寫得語淺情深,詞約意濃,反映了封建社會痴情男女悲歡聚散的人生苦難。全詞通過暮春景象的描寫,表現了閨婦對遊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歸不能的惆悵、幽怨的心緒。通篇寫得淡雅、含蓄、和婉,體現了晏詞的一貫風格。

古詩文鑑賞

歐陽修簡介

歐陽修(1007年-1072年),[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深入淺出,精煉流暢,敘事說理,娓娓動聽,抒情寫景,引人入勝,寓奇於平,一新文壇面目。歐陽修是傑出的應用文章家。他一生著述頗豐,《歐陽修全集》(中國書店1986年版。本文所引歐文皆出此集)有文章2651篇,應用文2619篇,可見他的文章寫作主要是應用文寫作;還撰有《新五代史》74卷,《新唐書》75卷。他不僅應用文寫作頗有建樹,而且對應用文理論貢獻也很大。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視頻

歐陽修及其創作

千秋史話:歐陽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