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螺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螺鈿,又稱螺甸、螺填、鈿嵌,是一種在漆器木器上鑲嵌貝殼或螺螄殼的裝飾工藝,也用於金屬和其他表面的裝飾。

簡介

螺鈿,又稱「 螺甸」、「 螺填」以及「羅鈿」,在歷史上也有叫「 鈿螺」的,它是中國特有的藝術瑰寶。

所謂「螺鈿」,是指用螺殼與 海貝磨製成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的總稱。螺鈿的「鈿」字,據 《辭海》中注釋,為鑲嵌裝飾之意。例如用鑲嵌,稱為「 金鈿」,用金翠珠寶等製成花朵形的首飾,稱為「 花鈿」。白居易在 《長恨歌》中吟道:「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由於螺鈿是一種天然之物,外觀天生麗質,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因此也是一種最常見的傳統裝飾藝術,被廣泛應用於漆器、家具、樂器屏風、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關的 工藝品上[1]

歷史

螺鈿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起源於商代的漆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鈿漆器,其中有1件漆器,上面的彩繪獸面鳳鳥紋就採用了螺鈿工藝,這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鈿漆器之一。

唐代,中國的螺鈿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尤其是銅鏡漆背螺鈿,更是這一時期的工藝瑰寶。

清代是螺鈿家具達到高峰的時期,同時又受到清朝宮廷的青睞。有資料顯示,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兩淮鹽政 李質穎在進貢清廷的單子上,就有「 彩漆螺鈿龍鴻福祥雲寶座」、「彩漆螺鈿龍福祥雲屏風」等10餘件 揚州漆器螺鈿家具,當時它們均存放在圓明園之中[2]

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陝縣和洛陽的唐墓均出土過 螺鈿漆背銅鏡。銅鏡背面以漆為地,用貝殼鑲嵌製成畫面圖案,甚為精緻典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種類

螺鈿的鑲嵌工藝技法非常豐富,通常可分為硬鈿、軟鈿與鐫鈿三大類,其中最著名的是軟鈿中的「 點螺」,又稱「點螺漆」。它產於江蘇揚州,興於唐宋,盛於元明,至清初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所謂「點螺」,就是把螺貝製成0.5毫米以下的薄片,並切割成點、絲、片等各種不同形狀,一點一點地鑲嵌於黑色的 漆底上,在光線下能產生奇幻、絢麗的 藝術效果,是漆器裝飾中的華麗螺鈿。在 中國古董家具中,所使用的螺鈿材料主要來源於淡水湖鹹水湖,通常採用的品種有螺殼海貝、夜光螺、三角蚌、鮑魚、 硨磲殼等。這些蚌貝年齡越長,其效果越佳。因其具有結構精密、軔性較強、色彩繽紛而且多變的特色,其中尤以夜光螺為最,由於它在夜間能發出五光十色的光澤,因此十分討人喜愛。

用途

螺鈿一般多施於珍貴的硬木家具上,比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等,其中以紅木居多。而 蘇式家具中的螺鈿很少單獨使用,並經常摻和在其他鑲嵌物之間,如翠玉、象牙、 彩石、珊瑚等,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 百寶嵌」。百寶嵌是由江蘇揚州的 周翥所創,人稱「周制」,他通過雕、鏤、鑲嵌等工藝技法,配成山水、人物、樓台、卉、獸等圖案,猶如一幅道地的刺繡,甚為精美。而 廣式家具則很重視螺鈿工藝,小到凳椅,大到 床榻、櫃櫥,而且多為滿鈿,使之色彩更顯富麗堂皇和奇妙典雅,別有一番民俗情趣,從而成為了廣式家具的一大特色。 

視頻

螺鈿 相關視頻

尋找威海記憶——螺鈿漆器
琉球螺鈿製作與工藝過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