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行波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行波(travelling wave)是指平面波在傳輸線上的一種傳輸狀態,其幅度沿傳播方向按指數規律變化,相位沿傳輸線按線性規律變化。從相鄰時刻 t1 和 t1+△t 進行考察,可以發現波形隨時間的增長而向傳輸線的終端移動。

測距式距離保護原理

基本原理

行波測距式距離保護是根據A型故障測距原理實現的。當輸電線路F點故障時,故障點會產生向線路兩端傳播的行波。設故障點的故障附加電壓為uf,當行波沿輸電線路傳播到達M點時(設故障發生在0時刻),在故障點處行波將再次發生折反射,這就是行波測距式距離保護的基本原理。

詳述

高壓輸電線路是電力系統的命脈。線路發生故障後能快速地切除故障線路並及時找到故障點加以修復,是繼電保護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的。

然而迄今為止,輸電線路保護無論是利用工頻分量還是暫態高頻分量,都只能判斷出故障發生的區域,只能達到切除故障的目的。微機距離保護雖然能給出故障距離,但因精度不高不能滿足生產需要,要及時找到故障點對線路加以修復仍需要配備專門的故障測距裝置,兩個裝置有很多相似的功能模塊,使得線路投資增加,裝置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行波距離保護由於採用輸電線路故障後的行波,使得保護裝置具有超高速動作的特性;而且利用行波折反射的特點可以精確地計算出故障距離,並同時兼作保護動作判別量和測距輸出結果,即集保護和測距為一體,有效解決了以上問題,因而行波距離保護裝置的研究極具實用價值。

歷史

利用行波進行故障測距的方法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被提出,並在實際中得到應用。70年代末,G.W.Swift等指出了行波頻率與故障距離之間的關係。1983年,P.A.Crossly等人提出了利用相關算法計算行波傳播時間進而求得故障距離,通過對故障距離和被保護線路長度的比較決定保護是否動作的行波距離保護方案。1989年,我國學者根據輸電線路故障行波的特徵,提出了行波特徵鑑別式距離保護,該保護首先利用行波的特徵,判斷出故障發生的區間,若判斷為正方向區內故障,再進一行波特徵鑑別式距離保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