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衡水安濟橋,又名衡水石橋或衡水老橋,座落在河北省衡水市滏陽河上,建成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據《衡水縣誌》載:明朝天順元年(1457年),衡水知縣楊儼奏請上級批准修建一座木橋。後木橋因多次發大水屢修屢毀。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衡水縣徐廷募資修建石橋,隆慶三年(1569年)復被大水沖毀,後由賈從仁募資修復。至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由於滹沱河河床南徙並與滏陽河匯合,河水猛漲導致橋幾乎被沖毀。清朝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奏請朝廷批准,撥出銀子四萬七千六百多兩修建石橋。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同時知縣陶淑親自指揮。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式動工,到翌年竣工上報朝廷,乾隆帝賜名「安濟」,故名安濟橋。

1937年,日本軍隊將石橋中孔炸毀以便於行船。1956年此河段改用木橋銜接。1982年衡水市將木橋拆除並改為鋼筋水泥結構。

1993年7月15日,安濟橋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衡水安濟橋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簡介

衡水安濟橋又名衡水石橋或衡水老橋,衡水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勝利東路,東西橫跨滏陽河上。東西走向,於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公元1766年)建成。滏陽河是桃城區境內一條較大的自然河流,縱貫南北,境內流長42公里,原為衡水的水路交通主要河道,在衡水安濟橋北側,滏陽河西岸建有客運、貨運碼頭,方圓百里的客商,都從此地乘船,進津京,由此衍生了安濟橋西頭的「問津街」,問津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

據《衡水縣誌》載:當時此地是河北省至北京山東山西的水、陸交通要道。早在明天順元年(1457年),衡水知縣楊儼奏請上級批准,由深、冀二州和武邑、棗強二縣助資,建立了一座木橋。後來,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間,由於多次發大水,木橋屢修屢毀,明嘉靖三十二年,由衡水縣徐廷等人募資,用了三年的時間,建成了一座石橋,明隆慶三年又被大水沖毀了;後來,由賈從仁等人募資,又把石橋修好了。這樣衡水橋建了毀,毀了建,前前後後,經過了二百來年。至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由於滹沱河河床南徙,其支流和滏陽河匯成一條河,於是河水猛漲,橋幾乎被沖毀。直到清乾隆年間,當時的直隸總督方觀承看到舊石橋殘損嚴重,於是奏請朝廷批准,撥出銀子四萬七千六百多兩,購置石料,準備建一座堅固的石橋。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衡水知縣陶淑親自指揮,於清乾隆三十年五月(公元1765年)正式動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賜名「安濟」,故名安濟橋,就是現在的這座石橋。

該橋東西兩端北側原建有漳爺廟、玄武廟、龍神廟、安濟橋碑亭、關帝廟、八蜡廟、觀音堂等古建築,都早已被毀,現僅存龍神廟碑、八臘廟碑各一通[2]

視頻

衡水安濟橋 相關視頻

衡水安濟橋旅遊景點
衡水歷史文化遺產之衡水安濟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