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袋鼠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袋鼠島又名坎加魯島(Kangaroo Island)是澳大利亞繼塔斯馬尼亞和梅爾維爾島之後的第三大島嶼,面積4500平方公里。一半以上的地方是草木茂盛的野生地。

地理位置

袋鼠島位於南澳大利亞州的首府阿德萊德西南方向112公里處,處巴斯海峽,在聖文森特海灣(Gulf St. Vincent)的入口。袋鼠島東西方向長150公里,南北方向寬度介於900米和57公里之間,其海岸線長達540公里。海島面積為4,405平方公里,但只有16%的面積高於海拔200米,制高點高度為海拔320米。其西北方隔着調查者海峽(Investigator Strait)是約克半島(Yorke Peninsula),東北方隔着巴克斯泰斯海峽(Backstairs Passage)是傑維斯角

氣候特徵

袋鼠島6月至9月的冬季溫和潮濕,夏季則通常溫暖乾燥。由於受海洋影響,尤其是在海岸線附近,夏季的最高氣溫極少超過35攝氏度。8月的平均氣溫在攝氏13到16度之間,而最熱的2月均溫則在攝氏20到25度。島上三分之二的年降水集中在5月至9月之間,年降水量在金斯科特(Kingscote)地區約為450毫米,在中央高原頂部的羅奧潟湖附近則為900毫米,最潮濕的月份是7月。[1]

生態資源

袋鼠島上超過一半面積的植被是原生林,該島四分之一的面積被定為國家公園、保育公園(Conservation Park)和自然保護區。

物種

袋鼠島的當地物種包括袋鼠島袋鼠(Kangaroo Island Kangaroo)、尤金袋鼠、刷尾負鼠、羅森伯格沙地巨蜥(Rosenberg's Sand Goanna)、澳棕短鼻袋狸(Southern Brown Bandicoot)、澳大利亞針鼴和新澳毛皮海獅以及六種蝙蝠和蛙類物種。島上還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脊椎動物物種,即被稱為袋鼠島袋鼩的一種小型有袋類食肉動物。樹袋熊、環尾袋貂(Common Ringtail Possum)和鴨嘴獸被引入該島並繁衍至今。該島還曾有鴯鶓的一個亞種——袋鼠島鴯鶓,但在1802年至成為歐洲殖民地的1836年間滅絕,據推測可能滅絕於森林大火或過度捕殺。

引入島內的樹袋熊在島上繁衍生息,以至於他們喜歡的食物的來源曼納膠樹(Manna Gum)如今已經面臨在當地滅絕的危險。樹袋熊也因此只得轉向採食其他不那麼可口的食物。該島還採取了包括絕育手術和轉移到澳大利亞大陸上合適的空地點等管理方式,然而這一切都跟不上樹袋熊的繁衍速度,唯一實際的手段也許是捕殺。然而當地政府反對這樣做,擔心這樣會造成旅遊業的抵制而造成經濟衰退。 此外,袋鼠島還是在南澳瀕臨滅絕的輝鳳頭鸚鵡最後的棲息地。[2]

公園

  • 國家和保育公園
  • 博爾達角保育公園(Cape Borda Conservation Park)
  • 甘托姆角保育公園(Cape Gantheaume Conservation Park)
  • 威洛比角保育公園(Cape Willoughby Conservation Park)
  • 凱利山保育公園(Kelly Hill Conservation Park)
  • 弗林德斯·蔡斯國家公園(Flinders Chase National Park)
  • 海豹灣保育公園(Seal Bay Conservation Park)

主要城市

  • 金斯科特是島上最大的城鎮。這個鎮於1836年7月27日在里夫斯角建立,是南澳最早一個正式的歐洲殖民地。金斯科特曾被提議作為南澳的首府,但島上的資源無法支持如此龐大的社區,最終人們選擇了阿德萊德殖民地。
  • 彭納肖是第二大的城鎮,人口約300人,位於島東端達德利半島的東北角上。這裡是將遊客和維持本地人口的必要貨物運送到這個島上的輪渡碼頭的所在地。
  • 帕德那(Parndana)是島上的第三大城鎮,人口約150人,該鎮居民主要散布在城鎮附近幾公里的範圍內,而非城鎮中。在城鎮東南的歷史區被當地人稱作「研究中心」,是1940年代至1950年代間為研究當地開展種植業的可行性而設立的研究機構的所在地,是約20人的居住地。
  • 美洲河(American River)是島上的第四大城鎮,居民約有120人。彭納肖、帕德那和美洲河都有一些包括日常商鋪、加油站和賓館在內的一些基礎設施,但是諸如銀行和大型超商這樣的設施只有金斯科特有。

人口

根據2006年進行的普查,島上的人口總數為4,259人。近年來由於年輕人更傾向於在大陸發展,人口增長速度有所下降。普查數據表明超過55歲的人口在居民中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24.1%增長到了29.8%。

歷史

袋鼠島在約9000年前因海平面上升而與澳大利亞大陸分離。島上的石器發現表明澳大利亞原住民至少11,000多年前就在島上居住,人們認為這些原住民於公元前200年左右消失,原因可能為疾病、近親繁殖、戰爭、氣候變化或外遷。 1802年,英國探險者馬修·弗林德斯在北岸達德利半島(Dudley Peninsula)附近登陸後,將島嶼命名為「Kanguroo(sic)Island」。很快,為該島嶼繪製大量地圖的法國探險者尼古拉斯·博丹(Nicolas Baudin)也在隨後登島。雖然當時英國與法國處於戰爭狀態,但他們兩人和平相處。他們在今天弗倫奇曼岩石附近的霍格灣一起使用滲出的淡水泉,這個社區叫做彭納肖(Penneshaw)。[3]

參考來源

  1. 阿德萊德,欣欣旅遊網
  2. 阿德萊德3天2晚風光體驗游,馬蜂窩網
  3. 澳大利亞第三大島嶼--袋鼠島,重慶美亞國際旅行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