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域天堂—焉耆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域天堂—焉耆篇原圖鏈接來自 網易 的圖片

西域天堂—焉耆篇焉耆是一個建立在綠洲上的農耕生活形態的城郭,是漢通西域北道必經之地。那裡土地肥沃,種有稻、粟、麥,兼畜牧;那裡的人有喝葡萄酒的習俗,也熱愛音樂;那裡資源豐富,文化發達,佛教在其國內有着很高的地位和眾多的信徒,佛教藝術也曾繁盛燦爛;那裡盛產胭脂,也盛產良駒,還有魚鹽蒲葦之饒。那就是焉耆國[1]

焉耆國,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當年玄奘去印度取經,從高昌國向西出發,第一個到達的就是焉耆國。

玄奘曾經對焉耆國這樣描述說:阿耆尼(即焉耆)國的幅員,東西有600多里,南北400多里。焉耆國的都城叫做員渠城,方圓6里以上,四面有山作為屏障,道路艱險難行,因而易於防守。焉耆國境內泉水溪流交織如帶,水便被引來灌溉田地。那裡四季氣候溫和,舒暢宜人。焉耆人風俗淳樸,互相真摯相處。國境內有寺廟10餘座,僧徒有2000多人。他們研習的是小乘佛法,所有信徒都恪守戒律儀軌,持身清潔,刻苦勤奮。

焉耆國具體位於今天新疆焉耆縣境東,是一個綠洲農耕生活形態的城郭。從焉耆縣向西北大約行走30公里,就會看到一處保存着很多古代遺址的地方,維吾爾族人稱之為「七格星明屋」,意思就是「千間房子」。

「七格星明屋」是由南、北兩個寺院遺址和一個小型的石窟群所組成的。南、北兩個寺院的規模非常大,用「千間房子」來形容當年這裡的佛寺景象,並不為過。這兩座寺院都是由大殿、僧房、佛塔等建築遺蹟構成的,建築物的牆是採用土坯間雜葦草的砌築方法,大概是唐朝到元朝期間的建築遺址,但開創的時間至少可以上推到南北朝時代。

在北大寺西北山的南面,大約開鑿了10所石窟,有的與別處的洞窟相同,但有的構造就顯得比較特別,例如有些洞窟的地面當中設置了一個長方形低壇,低壇的後面立着一個大背屏,直通窟頂,環繞着這個低壇。這種洞窟是模仿寺院殿堂所做的作法用的佛壇窟,除在焉耆東邊的敦煌莫高窟晚唐與五代時期大型佛壇窟中有相似的形制,就只有焉耆國才有,別處沒有發現類似的石窟。另外,焉耆佛壇窟頂部還繪有雲朵紋、纏枝花紋、波狀套連的枝蔓圖案、菩薩、化生童子等等,都具有強烈的漢族藝術風格。

公元692年(大周武后長壽元年),武則天把焉耆確立為安西都護府下面的四鎮之一,漢人在焉耆國的活動很頻繁。所以,七格星明屋石窟里的漢族風格,可能就是在那段時期由漢族僧侶傳到這裡來的。七格星明屋石窟里還可以看到龜茲風格的菱形方格紋,這表明,東來西往的佛教僧侶,都在焉耆這個沙漠北道中的重鎮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可惜的是,今天,中國人很難在焉耆國遺址中找到珍貴的文物了。因為,早在20世紀初期,英國大盜斯坦因、德國大盜勒科克等人就到過焉耆國遺址,對佛教遺蹟進行過調查與發掘,將大量的精美佛教雕塑品運到了國外,收藏在大英博物館、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現在,站在石窟前,我們也只能知道,焉耆國曾經是一個佛國,是個東西文化交流中心。那麼,真實的焉耆國是怎樣的呢?

西漢初時,焉耆國是匈奴的附屬國。公元前60年(西漢神爵二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在焉耆西南的烏壘城駐紮軍隊,監視、保護絲綢之路北道的各國。東漢初年,焉耆被莎車國征服,淪為莎車國的附屬國。公元75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焉耆國又被匈奴的殘餘勢力征服。直到公元91年(東漢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到達西域,降服龜茲,重設都護府,焉耆等國受匈奴挾持,不肯降服。公元127年(東漢順帝永建二年),漢軍攻入焉耆,焉耆王元孟遣子入東漢為質,表示歸順。三國時期,焉耆國漸漸強大,成為絲路北道的大國。公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焉耆被北魏軍打敗,北魏在此設鎮管轄。經此一敗,焉耆國勢大衰,不久就又被柔然、高車控制,又被嚈噠(yàndā)破滅。後來,焉耆龍姓王族重新執政,焉耆國才重新振興。

之後,焉耆國又曾先後附屬於西突厥、鐵勒、隋朝。唐朝時,焉耆國與唐朝加強了聯繫,武則天就在焉耆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焉耆成為唐安西都護府下屬四鎮之一。但唐中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對西域的控制力下降,吐蕃趁機攻占了焉耆。不久,回鶻打敗吐蕃,焉耆歸屬漠北回鶻汗國,國王與回鶻族官吏共同執政。回鶻汗國崩潰後,回鶻人進入焉耆國,成為統治者,焉耆龍姓王朝終結,直到蒙古興起後,焉耆國仍是回鶻人的領地。13世紀末,回鶻人的畏兀兒王國滅亡,焉耆也結束了獨立或半獨立的時代,不復以國的形式存在了。

西域神駒焉耆馬

說到寶馬良駒,很多人都知道當年的大宛國有號稱「天馬」的大宛馬,卻很少有人知道焉耆馬也是久享聲譽的優良馬種。早在漢朝時,焉耆馬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到隋唐時,焉耆年產馬達10萬匹。早在漢代,土著焉耆馬就以耐走、輕捷、靈活、平穩等特長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與馳名全國的伊犁馬相媲美,後與中亞馬雜交,特性更加明顯。它體質結構堅實,較蒙古馬緊湊、秀麗,毛色有騮毛、黑毛、粟色海騮等。焉耆馬的身架緊湊適中,馬頭秀麗壯美,馬眼炯炯有神,馬耳長立威風凜凜,鼻孔大有吞千里之勢,嘴鄂寬有嘗百草之福,頸中等長,多為鹿頸,傾斜適度,馬背高長而挺拔,馬胸發育適度。寬深端正,腹形良好,四肢長而壯實,蹄形小而善奔馳。體長一般為1。45米左右,體高1。40米左右,胸圍1。7米左右,體重350公斤以上。騎乘速度1千米為1分23秒,5千米為8分23秒,單馬載重為600千克。焉耆馬特別善走,甚至初生幼駒即行側步,故有「焉耆馬胎走」之美譽。

焉耆馬還有「龍駒」、「海馬」之美稱。關於這兩個名稱,有一段神話傳說。

在焉耆,有一座博斯騰湖,神話中稱之為西海。掌管西海的西海龍王有三個兒子,心地都非常善良。有一年,焉耆地區火神當值,大地久旱,牧草枯萎,人畜都餓死了,西海龍王的三個兒子看着不忍心,背着父親,違反天條,吸貯了西海之水後騰空而起,行雲布雨。驟然之間,天地間風馳雷鳴,瑞雨普降,一晝夜,三位龍子就用甘霖驅除了旱災,拯救了焉耆。儘管三位龍子做了好事,卻冒犯了天條,因此被貶為馬,放逐焉耆。龍王之子所化的神馬,與凡馬代代交配繁衍,焉耆從此遍布神駿。因為這些馬是龍王之子的後代,焉耆人於是就稱之為「龍駒」、「海馬」。

這當然只是神話。事實上,說焉耆馬是「龍駒」,是因為它善於奔馳。一匹好的焉耆馬,每天可跑300公里。古時,驛站從新疆往北京傳遞消息,用的是每天1200里的加急傳遞,奏報五六天必須到北京,而皇帝的命令也必須五六天傳到焉耆。當時用的就是幾十匹焉耆馬接替傳遞,保證了奏報、旨意傳遞的時間。因此,焉耆馬聞名天下,被稱為「龍駒」。而且,焉耆馬勇於爬山,善於涉水,走過一遍的路一輩子也忘不掉,就像龍一樣有靈性、聰明。

而之所以稱焉耆馬為「海馬」,是因為焉耆馬善於游泳。如果必要的話,焉耆馬游上二30公里都不成問題,而且能馱着主人一起游,還能馱上主人的行李潛游。焉耆馬游泳的姿勢也十分美麗大方,就象一條龍在水中飛躍,由此人們才稱其為「海馬」。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焉耆馬是善於在博斯騰大冰灘上行走奔跑,拉車載人。冬天的焉耆地區,博斯騰湖會整個封凍。形成的冰灘被當地人稱為大海子冰灘。別的馬在這種冰灘上行走,必定摔倒,寸步難行,而焉耆馬卻能健步如飛,絕不會摔倒,而且還能在冰上賽跑,拉車拉爬犁,拉載幾百斤重車。

「高大宏偉之城」中埋藏着什麼

在焉耆國舊地,有一座古城遺址。當地維吾爾人稱之為「博格達沁」,漢語的意思是「高大宏偉之城」。這座高大宏偉之城,就是是漢代焉耆國的都城——員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護府治所。

據史書記載,焉耆國土壤肥沃,生產稻、粟、菽(shū)、麥,有魚鹽蒲葦之饒,還出產棗、葡萄、梨等水果。這證明農業是當年焉耆國重要的生產手段和生活來源。而農業的前提是水源。博格達沁古城的護城河在這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博格達沁古城還叫做員渠城的時候,焉耆人就是在護城河中取水。但到了唐代,博格達沁古城的居民發生了變化:唐代焉耆國的都城成為一座軍城。守夜的士兵在堅實的城牆上巡邏,時刻防衛敵人的襲擊。博格達沁古城的護城河,從保障生活的源泉變成防禦敵人的屏障。

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古焉耆國遷都與否的爭論,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焉耆國開國之時,焉耆王修建了員渠城,作為國都,而《後漢書》的西域傳卻說焉耆國王住在南河城,那麼南河城就變成了焉耆國都。但在其後,《魏書》和《北史》的《焉耆傳》中,又說焉耆國都在員渠城。難道是焉耆國遷都南河城後又遷回員渠城嗎?後來,人們判斷,南河城和員渠城指的都是一座城,「員渠」之名很可能是焉耆語的異譯,就是將國名和都城的名字相統一;而「南河」這個名字大概是漢人以都城的地理位置來命名的,不是焉耆人固有的稱呼。

這個推測被著名的集探險家與盜賊兩大頭銜於一身的英國人斯坦因證實了。19世紀末,斯坦因到焉耆考察後發現,漢代的南河城和焉耆國員渠城是同一個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博格達沁古城。這座古城就是當初的員渠城,位置又正在開都河南岸,與「南河城」古名相符。

博格達沁古城殘存的古城牆,從地面起算,大約有十幾米高,長約20米,厚度也有5米左右。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的員渠城剛剛建成時,整座焉耆都城該是何等雄偉壯觀。

焉耆人喜歡經商謀利,據《魏書·焉耆傳》記載:「其珍奇異玩殊方譎詭不識之物……舉國臣民負錢懷貨。」這在古代西域其他國家裡是不多見的,反映出焉耆當時很重視商業,市場極其繁榮。在博格達沁古城,曾出土過漢代五銖錢幣,另有唐代「開元通寶」、「大曆元寶」、「建中通寶」等錢幣以及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幣。除此之外,金銅飾件、料珠、石珠也有發現。遺址中發掘出的罐、瓶、盤、杯、燈、鍋等陶器也很多,屬北朝和隋唐遺物。漢代的銅鏡、包金鐵劍、金帶扣和裝飾品等物品也有很多,其中,金質帶扣在我國現存只有兩個,博格達沁古城裡就發掘出了其中一個。

博格達沁古城北有天山做護衛,西有霍拉山為屏障,南有庫魯克山為扼咽喉的鐵門關,東有博斯騰湖為依託,是一塊攻可勝、退可守的重地。從城池的選點到建築設計規劃,無不看出焉耆統治者的良苦用心和建築師的精湛技藝。

1000多年過去了,員渠城變成了博格達沁古城。當初輝煌一時的古焉耆國都此時已被挖盜者掘得一蹋糊塗。宏偉之城在風霜雨雪的侵襲和盜墓者的盜挖下,變得千瘡百孔。在未來的某一天,這所有的一切都將消失殆盡,焉耆國,也將無處可尋。

焉耆國大事記

公元前60年(西漢神爵二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在焉耆西南的烏壘城駐紮軍隊,監視、保護絲綢之路北道的各國。

東漢初年,焉耆被莎車國征服,淪為莎車國的附屬國。

公元75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焉耆國被匈奴的殘餘勢力征服。

公元127年(東漢順帝永建二年),漢軍攻入焉耆,焉耆王元孟遣子入東漢為質,表示歸順。

公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焉耆被北魏軍打敗,北魏在此設鎮管轄。不久,焉耆先後被柔然、高車控制,又被嚈噠(yàndā)破滅。後來,焉耆龍姓王族重新執政,焉耆國才重新振興。

公元692年(大周武后長壽元年),武則天把焉耆確立為安西都護府下面的四鎮之一。

安史之亂(公元755年~762年)後,吐蕃攻占焉耆。不久,焉耆又歸屬漠北回鶻汗國。回鶻汗國崩潰後,回鶻人進入焉耆國,焉耆龍姓王朝終結。

13世紀末,回鶻人的畏兀兒王國滅亡,焉耆也不復以國的形式存在了。[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