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望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望山距息烽縣城西15公里,總面積94平方公里,最高峰團山岩海拔1662米。西望山被譽為"西南南來佛教第一山",山勢連綿起伏,縱橫百餘里,自然風光奇麗,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和八大廟遺址,是明清至民國時期西南臨濟禪宗佛教叢林。"貴陽十峰"之一。[1]

具體介紹

​ 西望山距息烽縣城西15公里,總面積94平方公里,最高峰團山岩海拔1662米。西望山被譽為"西南南來佛教第一山",山勢連綿起伏,縱橫百餘里,自然風光奇麗,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和八大廟遺址,是明清至民國時期西南臨濟禪宗佛教叢林。

西望山原名"翠淑嶺",傳說西漢時期夜郎國王在此修建行宮,用以消夏避暑,周邊村民頓覺希望來臨,於是便稱其為"希望山"。公元1653年西蜀高僧語嵩大和尚率八弟子在希望山修建八大廟群,為了彰顯佛教西天取經之靈氣,更名為"西望山"。並在大殿神龕壁柱上刻下"此處即是西天,何需別求南海",從此西望山又有"小西天"之說。

永樂五年(1407年),建文皇帝南巡途經西望山,留下了趙謝二將軍與當地居民合族的傳說。此後,水西安氏用佛教安邊化民,安國亨在明萬曆年間先後修建毗廬寺、報恩寺,並請大學士張問達撰寫碑文。1931年,貴州代省長、北洋教育總長任可澄到西望山前稽考立說,認為"盟誓碑"與中國歷史上的一樁秘案--明建文帝朱允炆君臣隱蔽西南有關。碑上筆法含蓄典雅的"萬古叢林"四個字,折射出君臣愴然身退、歸隱山林的無奈心態。

相傳明朝建文帝被燕王朱棣追殺,逃到西望山才得已安度晚年,因此有"一拜西望山回報吉祥平安"之說。

貴州國際汽車露營基地(2張)人們從西望山挖掘出來並至今保持完好的"萬古叢林"盟誓碑得到佐證。民國時期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曾兩次拜游西望山,最後一次到留下了"聖賢氣節、民族精神"八個題刻,此後蔣介石迫於抗戰壓力,任命馮玉祥將軍為國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由此就有"二拜西望山必有新希望"之說。

"北有丈雪,南有語嵩。"明清之際,就有高僧在西望山西麓薄刀嶺下修建華嚴寺。清順治十年(1653年),破山大師再傳弟子語嵩攜弟子佛宗、佛海、佛智等入駐西望山,恢復和重建了鳳池(木皮)、塔院、瞿曇、永壽、華嚴、報恩、毗廬、萬壽等八寺。一時間,以鳳池為中心,方圓百里梵宮琳宇,蔚為大觀。

語嵩教通三藏,學究一乘,修持精嚴。他在西望山創建了臨濟禪宗西山法系,共傳承了十五世,香火延續至解放初期。語嵩法系在繼承破山大師一系的前提下,認為佛法遍及世間、隨機靈活、頓悟成佛,主張農禪並用,懷念故國、教化於民,其佛學思想對滇、湘、江、浙及黔中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龍門宗象,大善知識。"民國名士桂詩成將創建語嵩禪系與王陽明心學的影響相提並論。

黔僧多蜀籍。在破山禪系的影響下,四川高僧大德敏樹相如、丈雪通醉、燕居德申等先後來到遵義、貴陽等地,廣傳破山法乳。一時間,以西望山為中心的烏江南北兩岸臨濟禪宗大興。語嵩的蜀籍弟子嵩眉、嵩目、嵩耳等170人,在西望山及周邊廣樹法幢,其中不乏禪門高僧,影響深遠。

在西望山近十年間,語嵩與南明遺老錢邦芑、鄭逢元、文安之、方於宣、王弘締等往來密切,談經說法,詩文唱和,留下了許多傳說、佳話。許多文人雅士也相繼來到西望山,馮玉祥、毛光翔、楊恩元、任可澄、桂詩成、王廷直、楊森、李專等都在山上留有手跡,現存有"盟誓碑"、"望松碑"、"亘古不磨碑"等石刻三十多處,成為息烽縣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西望山山勢峻峭挺拔,異峰突起,綿延數十里,山上有著名的八大景、二十四小景,有瘦削如仞的薄刀嶺,狀如蓮瓣的蓮花山,怪石猙獰的白虎嘴,氣象堂皇的九龍崗,煙霞瀰漫的佛香灣,七彩虹霓的雨花瀑,氣宇昂揚的石將軍,刀削斧劈的雙扇門,險象環生的鐵圍城……可謂一峰一世界,數步一重天。

西山多名樹,奇峰長靈藥。山上有77個科木本、200多種樹種,紅豆杉鵝撐秋銀鵲樹楠紫木等珍貴樹種隨處可尋;有300多種中草藥,天然名貴藥材竹蓀、靈芝、天麻、獨腳蓮、杜仲等布滿山間,被人們稱為"珍稀植物王國"。[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