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河長江一級支流裕溪河右岸支流。是一條在圈圩、聯圩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平原河流,基本平行於長江左岸東下。西河的流域面積222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黃陂湖來水面積602平方公里)。其中山區509平方公里,丘陵區791平方公里,平原圩區869平方公里,湖泊水面55平方公里。

中文名 西河

長江一級 支流裕溪河右岸支流

基本 平行於長江左岸東下卞家拐以下

統稱"天河"或"州河

河道形成

歷史上西河為缺口至卞家拐河段,卞家拐以下統稱"天河"或"州河"。其中馬口閘至黃雒河口段下遊河道,是古濡須水的一部分[1] 。西河入江通道是從上游逐步向下游推移的,這是其水系演變的特點。最早的入江口是新安橋和劉家渡。明代以後,沿江圩口聯並,江堤興建,使一些通江支流被圈入圩內;上游通江口因江水位頂托,又向下游尋找新的出口。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堵塞了劉家渡通江口;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堵塞新安橋通江口後於萬曆辛卯年(1591年)建新安橋陡門。因此,西河的入江口遂向中下游移動,主要有經泥汊河從泥汊河口入江;經馬溝河和神塘河從神塘河口入江;經黃雒河口匯入裕溪河自裕溪口入江等三處。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堵塞了泥汊、神塘兩處入江口,至此,西河的排水出路僅留下經黃雒河入裕溪河一處,正式成為裕溪河的一大支流。

幹流概況

西河上承廬江縣境黃陂湖水系來水,幹流從缺口開始,向東流,至橫山折北流,至黃姑南又折東流;經梁家壩右納郭公河,至湖隴北右納湖隴河,至襄安鎮南左納永安河;至鳳凰頸,右岸有引河向南經鳳凰頸閘通江,鳳凰頸閘建於1952年,主要為引江水灌溉和汛後向長江排水,汛期一般不起排洪作用。西河續東又折東北流,至無為縣長壩,左納花渡河;經田橋至黃雒河口注入裕溪河。河道長度自缺口至黃雒河口為108公里,河槽上口寬110米,底寬45米,比降1/70000。兩岸圩田集中,有耕地約100萬畝,河堤由圩堤聯結組成,防洪標準尚低。西河位於縣東,黃陂湖水經缺口後分支東流(另一支塘串河北流入白湖新河),至榆樹拐流向無為由鳳凰頸入江,跨廬江、無為二縣,全長46.3公里。上段北岸缺口至榆樹拐為廬江段(舊稱青簾河,又名浣川),長10公里;南岸迎水庵上為廬江、下屬無為。其支流黃屯河,源出境東南天光山東麓、寨基山北,有十里長沖、汪家沖、黃演沖等溪流入黃屯河,自南向北經三溪橋、黃屯鎮至迎水庵匯入西河,黃屯河幹流長15.2公里,流域面積51.2平方公里。西河源於廬江縣的黃陂湖、白湖,由榆樹拐入無為縣,經黃姑、鶴毛、蜀山、洪巷、泉塘、湖隴、金雞、得勝、愛國、劉渡、襄安、吉祥、沈馬、姚溝、三溪、虹橋、官鎮、無城、長壩、鳳河、周閘、倉頭、陡溝、田橋、黃雒等鄉、鎮,從黃雒河口匯入裕溪河。西河處於平原區,水流平緩,上游來水面廣,下游受長江水頂托,遇暴雨水位猛漲,山小圩則決堤為患。

流域特徵

西河缺口以上黃陂湖和白湖總集水面積為1138平方公里,大都是山丘區,來水經兩湖調蓄後下西河。1953~1960年間白湖被圍墾,減少了西河上游的調蓄庫容,但疏浚整治後的兆河,已自缺口和東北至馬尾河口,溝通了巢湖。至此,缺口以上的洪水基本經兆河入巢湖,則缺口以下西河入裕溪河的來水面積為1622平方公里。

水文特徵

解放後,對西河不斷整治,整治後的西河在縣境內長76.45公里,較原弧形河道縮短19公里,河底寬20~30米,河底高程6~4米,最大引灌流量178立方米/秒,最大排灌流量30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746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6.2立方米/秒。據無城水文測報站1954年至1988年的資料統計:西河最高水位在9~11米之間的有25年;最高水位在11米以上即出現澇災,有4年(1954年8月29日最高水位13.02米);最高水位在9米以下即出現旱災,有6年(1972年7月30日最高水位8.40米)。枯水期西河最低水位在6米左右。

視頻

美麗鄉村之西河有夢簡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