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灣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灣大橋澳門第三條連接澳門半島氹仔之間的跨海斜拉橋,北起澳門半島西灣湖景大馬路,南至氹仔東亞運大馬路。是全球首座預應力混凝土雙層主梁斜拉橋、全球最大跨度的雙層混凝土橋樑[1]。設有上、下兩層行車道,正常情況只使用上層橋面行車道;而下層的行車道路通常只在當澳門懸掛八號風球或以上時,上層橋面關閉時開放。

歷史

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2000年3月29日發表澳門特區政府成立後首份施政報告時表示就開展研究興建第三條澳氹大橋的可行性;澳門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於同年8月9日表示當局已進行有關研究;初步計劃參考青馬大橋的雙層行車道設計。2001年2月28日,歐文龍表示已經完成興建第三條澳氹大橋興建方案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澳門特區政府最終於2001年11月14日宣布落實興建第三條澳氹大橋計劃。

第三條澳氹大橋於2002年10月7日由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等於西灣湖景大馬路主持奠基儀式,象徵澳門的第三條澳氹跨海大橋正式動工,耗資56億澳門元。;而大橋於2004年6月28日進行主橋合攏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兼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4年12月19日在行政長官何厚鏵的陪同下於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主持西灣大橋牌匾揭幕儀式,象徵西灣大橋正式落成;胡錦濤隨後經西灣大橋往氹仔;而西灣大橋也於翌年1月9日早上八時正式通車。颱風派比安於2006年8月3日吹襲澳門,下層行車道在懸掛八號東南風球90分鐘後首次對外開放。

澳門建設發展辦公室於2004年8月中旬至9月下旬舉辦「第三條澳氹大橋征名活動」。同年11月12日,建設發展辦公室征名活動評選委員會公布,選出「澳門大橋」、「西灣大橋」、「濠江大橋」、「濠鏡大橋」及「媽閣大橋」五個建議名稱給予當局對大橋命名作參考名稱。12月6日,政府把第三條澳氹大橋正式命名為「西灣大橋」[2]

澳門東亞運組委會於2005年1月8日及9月28日分別舉辦「回歸之火」及「創紀元之火」的東亞運動會聖火傳遞活動時均途經西灣大橋,而北京奧運聖火也於2008年5月3日在西灣大橋傳遞;此外,在西灣大橋也曾舉辦田徑馬拉松等賽事。

2017年颱風天鴿吹襲時,澳門氣象局發出十號風球,大橋下層通道首次全面封閉。

視頻

西灣大橋 相關視頻

航拍澳門西灣大橋,欣賞夜晚風景的美麗,畫面太美了
澳門西灣大橋,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島的跨海通道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