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別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觀別者》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觀別者》是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五言詩作。

此詩描繪了詩人所看見的一個離別的場景,抒發了詩人漂泊異鄉的苦悶與無奈之情。全詩着力描寫遊子依依惜別的情景,句句傷情,感情細膩深厚。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觀別者[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王維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觀別者》 青青楊柳陌,陌上別離人。

愛子游燕趙,高堂有老親。

不行無可養,行去百憂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鄰。

都門帳飲畢,從此謝親賓。

揮涕逐前侶,含淒動征輪。

車徒望不見,時見起行塵。

吾亦辭家久,看之淚滿巾。

詞句注釋

⑴楊柳陌:路旁栽楊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別之處。唐盧照鄰首春貽京邑文士》詩:"寒辭楊柳陌,春滿鳳皇城。"陌,田間小路。

⑵燕趙:燕趙都是古國名,地點都在河北。這裡泛指河北諸郡。

⑶高堂: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稱為堂屋,是處於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頂相對比其它房間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輩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說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處,或代稱父母。李白將進酒》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⑷不行:不行進;不前進。《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⑸百憂:種種憂慮。《詩經·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造,我生之後逢此百憂。"

⑹切切:懇摯、深切之意。《後漢書·竇武傳》:"而詔書切切,猶以舅氏田宅為言。"

⑺依依:依戀不舍的樣子。唐劉商《胡笳十八拍》詩:"淚痕滿面對殘陽,終日依依向南北。"

⑻都門:都,都城。門,城門。都門,這裡指都城。帳飲:謂在郊野張設帷帳,宴飲送別。唐楊炯《送徐錄事》詩序:"臨御溝而帳飲,就離亭而出宿。"

⑼前侶:前面的同伴。

⑽征輪:遠行人乘的車。宋韓縝《芳草》詞:"繡幃人念遠,暗垂珠露,泣送征輪。"

⑾車徒:車馬和僕從。指遊子及其僕人。《文選·李康〈運命論〉》:"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車徒,冒其貨賄,淫其聲色,脈脈然自以為得矣。"徒:一作"從"。

⑿吾:一作"余"。久:一作"者"。

白話譯文

排列在青青楊柳的路上,正在送別遠去的親人。

是愛子宦遊要去燕趙,高堂上還有他年邁的雙親。

不離家無法把雙親奉養,離家去又新憂殷殷。

情意懇切地把兄弟囑咐,戀戀不捨地面對相送的鄉鄰。

都門祖帳中飲過了餞行酒,從此就告別了親屬和友人。

灑淚去追趕前面的同伴,懷着悲傷啟動遠行的車輪。

車馬人從漸漸不能望見,車馬後面不時揚起灰塵。

我離開家鄉日子也已很久,見到這情景不禁淚水滿巾。

作品鑑賞

王維有詩《別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陌上新離別,蒼茫四郊晦。登高不見君,故山復雲外。遠樹蔽行人,長天隱秋塞。心悲宦遊子,何處飛征蓋。"與這首《觀別者》詩同一機杼。只是這首《觀別者》寫法上很別致。它借陌上人的惜別,來表現自己的宦遊之悲。

青青河畔,楊柳陌上,依依別離。似有"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之風,又宛若"楊柳依依"之韻,離別之境,自然而現。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愛子"一游,或為生計,或為功名。尚有高堂,已是老親,又怎捨得棄高堂於不顧呢。一"愛"字,一"老"字,各種情境,只有畫中人懂得。心念老親,然生計所迫,遠遊原是那般無奈;此行遠去,尚不知明天深淺,自然又有新的憂愁升起。此番遠遊,歸期難料,然心中那個"孝"字,又該如何書寫。切切轉向兄弟,滿腔的心思,託付於手足之上;依依而望,對父母的牽腸掛肚,都訴諸四鄰。都門帳飲,飲畢做辭,心底仍是萬千不舍,一一惜別那熟悉的臉龐。

同伴早已動身,飛奔而去,再停留怕是要追趕不上,只得揮淚闊別,邁向前方,而那轉身的瞬間,早已是兩行滾燙的淚花。轉眼間,已然望不見"車徒",唯留下滾滾的行塵,淹沒了遠去的身影,那遠眺的雙眸,目送着遠方消逝的身影,早已是老淚縱痕。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吾亦辭家久,看之淚滿巾。"一句拉回現實,原來詩人只是一旁觀者,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內心的觸動,亦隨着飄揚的塵土,沾濕了衣襟。

詩中畫面,在古代並不少見,詩詞之中亦不乏這樣的詩篇,然右丞筆下的畫面,卻是那般情深。至親別離,肝腸寸斷,然生活所迫,又無可奈何。歷史畫卷中,重複上演了多少幕。不同的主角,不變的卻都是那份難以割捨的情致,親情、友情、愛情,一幕幕,一出出,在時空的帷幕里掀起層層浪花。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切切"兩語妙絕,寫得此意出。

《唐詩歸》:鍾雲;觀別者與自家送別,益覺難堪,非深情人不暇命如此題。鍾云:情真事真,遊人下淚,不須讀下二句矣("不行"二句下)。鍾云:貧士老於客游,方知此境("切切"句下)。

《匯編唐詩十集》:唐汝詢曰:淺淺說,曲盡別思,覺雕琢者徒苦。又曰:說他人,其切乃爾,己懷可知。《陽關》所以絕唱。

唐詩選》:惜別情緒,緊懇痛快,真是遇風知寒,遇日知熱。

《圍爐詩話》:右丞《觀別者》云:"不行無可養,行去百憂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鄰。"當置《三百篇》中,與《寥莪》比美。

《唐詩別裁》:只寫別者之情,"觀"字只末二句一點自足。

《網師園唐詩箋》:入情入理("不行"句下)。"觀"意一點便是("余亦"句下)。

作者簡介

王維[2](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徵。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參考資料

  1. 《觀別者》 詩詞古文網;
  2. 王維簡介 詩詞古文網;
  3. 王維詩人的簡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2-21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