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中華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是硬骨魚綱鱘科的魚類。常見個體體長0.4-1.3米,體重50-300千克;最大個體體長5米,體重可達600千克。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有「長江魚王」之稱。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1]

形態特徵

中華鱘體長形兩端尖細,背部狹,腹部平直頭呈長三角形。[[]吻尖長。鼻孔大,兩鼻孔位眼前方]]。噴水孔裂縫狀。眼小,橢圓形,位於頭後半部。眼間隔寬。口下位,橫裂,凸出,能伸縮。唇不發達,有細小乳突。口吻部中央有2對須,呈弓形排列,其長短於須基距口前緣的1/2,外側須不達口角。鰓裂大,假鰓發達。鰓耙稀疏,短粗棒狀。背鰭1個,後位,後緣凹形,起點在臀鰭之前。臀鰭與背鰭相對,在背鰭中部下方。腹鰭小,長方形,位體中央後下方,近於臀鰭。胸鰭發達,橢圓形,位低。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尾鰭上緣有1縱行棘狀鱗。

幼魚體表光滑,成魚體表粗糙。具5縱行骨板。背部正中1行較大,背鰭前有8-14塊,背鰭後有1-2塊;體側骨板29-43塊;腹側骨板13-17塊;臀鰭前後各有1-2塊。成熟魚額、頂骨在背中線上彼此不緊接,留下長形的額、頂骨間縫(或間孔),可見到下面的軟骨腦顱。脊椎結構上,只有9枚左右完整的殼狀椎體,在兩枚基背片之間有2-4枚間背片。尿殖管結構上,中華鱘內輸卵管較短,雄體的內輸卵管末端封閉,不具內輸卵管盲管。

體色在側骨板以上為青灰、灰褐或灰黃色,側骨板以下逐步由淺灰過渡到黃白色;腹部為乳白色。各鰭呈灰色而有淺邊。

最大體長5米,常見體長40-130厘米。背鰭50-54;臀鰭30-34;胸鰭48-54;腹鰭32-42;鰓耙9-15+6-10。體長為體高的6.71-8.75倍,為頭長的2.83-3.17倍。頭長為吻長的1.90-2.83倍,為眼徑的12.36-19.41倍,為眼間隔的3.44-3.9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9-2.73倍。(測量標本8尾,分別采自長江、上海、廣東、浙江省寧波、福建省福州。)

棲息環境

中華鱘生活於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層魚類,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間喜群集於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古有:「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

生活習性

中華鱘形態威猛,個體碩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歲,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里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裡,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游時停,有時在河道坑窪處潛伏几天不動。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體聚集於產卵場繁殖。

中華鱘為底棲魚類,屬於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包括蝦蟹、魚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因生活環境的不同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幼魚在長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親魚洄游期間不攝食。在長江口外近海水域,中華鱘攝食強度增大,通常在3-4級,食物以魚和蟹為主,還有蝦和頭足類等。

《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游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繁殖方式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厘米,重為50千克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22歲,體重40-125千克;雌魚為16-29歲,體重172-300千克據觀察,中華鱘每年平均增長速度較快,雄魚5-8千克,雌魚為8-13千克。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14年。其性成熟較晚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後代了。

通常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組為9-22齡、體長為1.7-2.4米、體重為40-125千克;雌魚年齡組為16-20齡、體長為2.4-3.1米、體重為172-300千克。懷卵量大,個體絕對懷卵量達30.6萬-130.3萬粒,平均為64.5萬粒。9-11月份至江上游產卵。產卵期需在水溫18.0-20.5℃、含沙量0.715-0.915千克/米³、流速為2.2-2.6米/s、透明度為4-6厘米、pH8、溶氧量9.2米/L、水深5-19.8米的河流。在長江比較集中的產卵場是在金沙江的宜賓-屏山地段。屬一次排卵類型。產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礫上孵化。成熟卵橢圓形、綠褐色。卵徑約3.6毫米。受精卵在水溫17-18℃時經123-140小時可孵出仔魚。產卵後親魚多數迅速離開產卵場至下游和河口區棲息。

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親鱘在生殖期間基本停食,產出的卵為粘性,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厘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涂,入海培育生長。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朝鮮

中華鱘是鱘形目中唯一跨過北回歸線的種類,曾主要分布於朝鮮半島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區和各大江河,中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以長江出產較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