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川紋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川紋蝴蝶魚Chaetodon trifascialis棲息於潟湖和半保護的外海珊瑚礁中,主要活動於珊瑚生長豐富的10-12米水深處,以鹿角珊瑚屬Acrop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杯形珊瑚屬Pocillopora的息肉和粘液為食。

簡介

川紋蝴蝶幼魚多單獨活動於鹿角珊瑚的枝椏保護之間,成魚表現出極強的領地意識,單獨或成對占據固定區域的石珊瑚,並且來回巡視領地,在沖繩的一些海域也觀察到一個雄性個體和兩三個雌性個體組成小群生活在同一領地的情況。由於其幾乎只吃珊瑚,它們的種群數量可以很好的指示當地的珊瑚礁狀態,由於氣候和人為採集的原因,它們棲息地的珊瑚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它們的種群數量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不同地區的種群數量都下降了20%至37%,而它們已知棲息和食用的包括風信子鹿角珊瑚(桌面)Acropora hyacinthus在內的十五種珊瑚全被評級被NT(近危)和VU(易危),川紋蝴蝶魚自身的IUCN評級也是NT(近危)。[1]

特徵

體側扁細長,白色,有緊密排列的「人」字形細紋眼部有黑色條紋遮蓋,腹鰭白色背鰭和臀鰭橙色或黃色帶有狹窄的藍色邊緣尾鰭黑色帶有橙色和黃色的邊框。幼魚最初白色,面部和身體後部各有一條黑紋,腹鰭黃色,尾鰭透明,隨着成長身體後部的條紋變窄,逐漸顯露出黃色的臀鰭,尾鰭也逐漸變黃,最後身體後部的黑紋消失,面部和腹鰭變成白色,尾鰭也由黃變黑。夜間休息或者受驚警示時體色變蒼白,同時在身體中部顯示出寬闊的黑色區域,黑色中間有兩個水平的白色細長斑點。背鰭硬棘13-15枚,軟條14-16枚;胸鰭軟條14-16枚;腹鰭硬棘1枚,軟條5枚;臀鰭硬棘3-5枚,軟條13-15枚。側線鱗片22-29枚。

水族建議

川紋蝴蝶魚在其自然棲息地很常見,但在水族貿易中幾乎見不到,因其自然飲食幾乎只有活SPS,而且它們的生存能力和適應性極差,在圈養環境中可以接受活珊瑚餵養也可以接受替代食物比如活的撓足類或者鹽水蝦等肉食,但是不管何種餵養方式,它們都會很快消瘦死亡。不建議飼養。

飼養信息

建議水族箱尺寸:不建議飼養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2-28℃

性情:溫和

食物:活的小水螅體石珊瑚(SPS)

最大體長:18厘米

生活水深:1-30米

IUCN評級:NT 近危

分布範圍

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從紅海到夏威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亞的豪勳爵和拉帕群島,東到社會群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