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橫紋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橫紋蝴蝶魚,體色呈米色,上方布滿兩組斜線。此魚外貌和假人字蝶很相似,區別是後部的黑色較深亦較大。

蝴蝶魚科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為了更確切的分類,科學家們做了許多工作,1988年S.D. Blum基於骨骼學的演化分支分析對整個蝴蝶魚科的分類都是重要的里程碑,而現代的基因測序技術得出的結論與當年Blum的分析基本吻合,這使得蝴蝶魚科以及蝴蝶魚屬的進一步分類逐漸明確,目前已經提出11個亞屬。

簡介

橫紋蝴蝶魚Chaetodon decussatus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周邊的岩石區和沙質底面,通常活動在30米以內的深度,自然食譜包括石珊瑚蠕蟲甲殼類、被囊類和藻類。身體寬闊側扁,嘴略微伸長,主體銀白色帶有整齊排列的暗色細條紋,身體後部黑色眼睛亦有黑色條紋覆蓋尾鰭亮黃色帶有黑色條紋,臀鰭邊緣也有亮黃色條紋。背鰭硬棘13枚,軟條24-25枚;胸鰭透明,鰭條14-15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20-21枚。側線鱗片36-41枚。相對耐寒,適宜溫和魚類的大型純魚缸,需要有活石造景供其藏身和開闊的空間供其游泳,最好缸內有大型藻類或微藻生長,它們也可以接受活的鹽水蝦或其他活食和冷凍食物。幼魚更容易適應人工環境和食物替換。[1]

形態特徵

物種學名: Chaetodon decussatus (Cuvier, 1829)

中英名稱: Indian vagabond butterflyfish 橫紋蝴蝶魚

一般俗稱: 黑尾人字蝶、黑斑人字蝶

最大體長: 20.0 cm

海洋環境: 海洋礁區魚類,水深1~30公尺。

特徵簡介: 本魚體色呈米色,上方布滿兩組斜線。一組自頭部後方到背鰭處,另一組則自頭後方到臀鰭的後部。一條垂直的斑紋通過眼睛縱貫頭部;長基部的臀鰭和背鰭主要呈黑色。黃色白邊的尾鰭中央有一黑條紋;腹鰭為白色。

體長可達20公分。此魚外貌和假人字蝶很相似,區別是後部的黑色較深亦較大。

產地

地理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馬爾代夫、泰國新加坡、印尼、澳洲等海域。

自然生態: 棲息在珊瑚茂密的礁石區,成魚成對出現,稚魚則獨自生活,雜食性,以珊瑚蟲及藻類為食。

養殖要求

水質要求

亞硝酸鹽: NO2 = 0~1

硝酸鹽: NO3 = -50

水溫: Temperature = 22~27

酸鹼值: PH = 7.8~8.4

比重: SG = 1.018~1.025

魚種性情: 溫馴

魚種食性: 雜食性

飼養須知: 非常易養的品種,價格並不算昂貴,可餵飼任何食物,包括一般人工魚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