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淡水鯊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淡水鯊魚(學名: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是𩷶科、𩷶屬魚類,是蘇氏圓腹𩷶的俗稱,因體型似鯊而被稱為「淡水鯊魚」,其實和真正的鯊魚並無親緣關係。體表光滑無鱗,體長而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圓,無腹棱。側線平直。頭部圓錐形、平扁。吻短,口亞下位,口裂深度小,上下頜具小齒。有須2對,其中下頜須1對,觸鬚1對。鰓膜發達,在頰部聯合,鰓耙長,成條狀。背鰭位於背部的最高處,在背鰭之後尾鰭基之前;臀鰭較長,前靠近肛門,後延長至尾鰭基部;尾為正尾形,分叉顯著。鰾大,具有輔助呼吸空氣的功能。體色有的呈青藍色、青灰色,或灰黑色,腹部銀白色,幼魚體表常有3-4條縱向的暗色條紋。稚幼期身體半透明微紅色,體長達10厘米時呈淡紅色,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轉變為粉紅色,成魚亮銀白色,背部及各鰭稍帶粉紅色。

蘇氏圓腹𩷶為中下層魚類,喜歡生活於水生植物漂浮的底下。耐底氧,當同塘混養的家魚浮頭時,它仍能正常生活、生長。蘇氏圓腹𩷶食性雜。幼魚主要攝食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動物,也攝食一些浮游植物等。從魚種至成魚主要攝食植物性食物、水生昆蟲、水生環節動物、動物屍體等。原產於柬埔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緬甸中國等地有引種。

動物學史

別稱來源

因體型似鯊而被稱為「淡水鯊魚」,其實和真正的鯊魚並無親緣關係。[1]

養殖史

1978年6月,泰國ADK養鰻公司泰籍華人蔡友光先生贈送給珠江水產研究所該魚魚苗4000尾,由泰國空運至香港,再由火車運至廣州,放養在該所水泥池試養。魚苗規格,平均體長2.77厘米,平均體重0.89克。6月11日檢查時,存活2200尾,其中1100尾放養於200平方米(0.3畝)的土池飼養,另1100尾放養於20平方米水泥池飼養。6月22日檢查,水泥池存活540尾,先後分配給海南縣西樵山村外貿出口站230尾,中山縣小杭沙口外貿出口站100尾,廣州華南師範學院210尾。同年7月3日,蔡先生又送給珠江所168尾個體較大的魚。1998年和1999年,福建省漳州市水產推廣總站和水產開發中心先後引進體色紅白相間和藍白相間(又稱紅鯊和藍鯊)2個魚種,長約12-18厘米,進行試養。

生活習性

蘇氏圓腹𩷶為中下層魚類,喜歡生活於水生植物漂浮的底下。耐底氧,當同塘混養的家魚浮頭時,它仍能正常生活、生長。喜暖畏寒,對低溫的耐受能力較差,正常生長溫度為20-34℃,最適生長溫度為26-32℃,水溫低於18℃時,活力減弱,且易生病,水溫降到16-14℃時很少活動,一般不攝食,水溫下降至13-12℃或以下時,即易被凍傷、凍死,在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也一般不能自然越冬。蘇氏圓腹𩷶性怯懦,最怕外界影響,一旦受到驚擾即在水中亂竄亂撞,以致受傷,甚至造成死亡。

蘇氏圓腹𩷶食性雜。幼魚主要攝食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動物,也攝食一些浮游植物等。從魚種至成魚主要攝食植物性食物、水生昆蟲、水生環節動物、動物屍體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攝食投餵的米糠、碎米、豆渣、酒糟、剩餘的飯菜、畜禽加工廠下腳料、魚蝦肉、螺蚌肉、蠶蛹以及配合飼料等,也攝食畜禽糞便、蔬菜類等。

形態特徵

體表光滑無鱗,體長而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圓,無腹棱側線平直頭部圓錐形、平扁吻短,口亞下位,口裂深度小,上下頜具小齒。有須2對,其中下頜須1對,觸鬚1對。幼體頜須達胸鰭基部,另1對須達眼的中部,成體頜須常斷失。眼中等大小。前後鼻孔距離較遠。鰓膜發達,在頰部聯合,鰓耙長,成條狀。背鰭位於背部的最高處,在背鰭之後尾鰭基之前,有一片狀脂鰭;胸鰭胸位;腹鰭小;臀鰭較長,前靠近肛門,後延長至尾鰭基部;尾為正尾形,分叉顯著。鰾大,具有輔助呼吸空氣的功能。

體色有的呈青藍色、青灰色,或灰黑色,腹部銀白色,幼魚體表常有3-4條縱向的暗色條紋。稚幼期身體半透明微紅色,體長達10厘米時呈淡紅色,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轉變為粉紅色,成魚亮銀白色,背部及各鰭稍帶粉紅色。

分布範圍

原產於柬埔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緬甸、中國等地有引種。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蘇氏圓腹𩷶性成熟較晚,一般3-4齡、體重達3千克以上才能進行繁殖。每年6-9月為繁殖季節。屬1年1次產卵魚類,每尾產卵30-40萬粒,卵小、黏性、黃綠色、呈透明狀。

人工繁殖

蘇氏圓腹𩷶在東南亞地區一直是池塘養殖的重要品種,但在池塘馴養條件下的人工繁殖,直至1960年泰國利用同種魚的腦垂體催產技術,才取得人工繁殖成功。泰國催產親魚來自天然水體或池塘培育的個體,年齡2-3齡,體重4-5千克的魚已完全成熟。在中國廣東,一般選擇3齡以上的個體。池塘培育親魚,池塘面積10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放養前要清除塘底污泥,用生石灰消毒。每立方米水體放親魚0.5千克。產卵前9個月,雌、雄親魚要分塘飼養。人工飼料蛋白質含量高於35%,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可以9:1的比例餵攪碎的雜魚和米糠,或把魚粉、花生麩、米糠和碎米混雜一起,其配比為35:35:25:5。

產卵前3-4個月,混合餌料里再加入1%的複合維生素添加劑,或每周加餵1次攪碎的雜魚。培育期間要經常沖水刺激。如用浮動網箱培育,網箱規格為3米×5米×1.5米,水深1.2米,放養密度為每0.1-1立方米水體放l尾。網箱置於流水的地區,網箱應加蓋或放水草,以防親魚因驚擾逃逸。餌料和投餌方法同池塘。至產卵季節,選擇雌魚腹部膨大、柔軟、肛門呈粉紅色、輕壓腹部有卵流出、卵粒鬆散、呈淡黃綠色(雄魚選擇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的)的個體進行催產;催產劑為同種性成熟魚或蟾鬍子鲶的新鮮腦垂體。雌魚注射2針,第一針為1個預定劑量(一個預定劑量=被取腦垂體的魚體重/被注射垂體的魚體重),間隔12小時後,注射第二針,劑量是第一次的1.5-3倍。後來發現,該魚也可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產,最好在第一次注射的劑量里增加100-150國際單位該激素,第二次注射劑量里增加300-700國際單位該激素。雄魚是在雌魚第二次注射時,注射雌魚劑量的1/4。水溫28-32℃時,在第二次注射後的8-12小時之間,雌魚排卵。

卵呈圓球形,淡黃色,具粘性,卵徑約1.86毫米。這時要將產卵池中的親魚捕起,用於毛巾輕輕拭去魚體表的水分,用手輕壓雌魚的腹部將卵擠入清潔乾燥的盆中,然後迅速擠入雄魚的精液,將精.卵均勻混合(用羽毛攪拌)3-5分鐘,通常100萬粒卵需精液1毫升(160萬粒卵/1千克卵);然後將受精卵散在魚巢上(用棕櫚皮、水草根、柳樹根等做成)。每10平方米魚巢布卵1升。魚巢放入網箱內孵化,網箱規格為0.9米×2米×0.5米,用噴水進網箱以提高溶解氧,水的溢出率為3-5升/分鐘。最好用流水孵化,或脫粘孵化。水溫度28-32℃,約24-26小時內大部分受精卵孵化。剛孵出的仔魚全長為2.923毫米,活動力強,不集群。這時將魚巢移入另一空網箱,繼續孵化。仔魚孵化後10-12小時,開始垂直遊動,2-3天卵黃囊吸收完後開始攝食。該魚有同類殘食的習性,在孵化後3-4天開始相互殘食,應及時入池塘分散培育。

養殖技術

魚種培育

採用池塘或網箱培育。池塘面積500-1500平方米。網箱規格多樣,一般為5米×2米×1.5米。放養前池塘和網箱要嚴格消毒。老池塘要清淤,曝曬,用生石灰消毒.施基肥,再注新水,水深1米,7天後放苗。新塘,如土壤偏酸性。每平方米用生石灰l千克消毒和中和酸性。每平方米水面放苗4000尾。開始以肥水培養浮游生物,飼養5天後,要投餵煮熟的飼料,10天後,投餵攪碎的雜魚,每天投餵3-5次。2周後魚苗可培育到2厘米左右。

成魚養殖

池塘養殖

池塘面積500-2000平方米,要求靠近江河等水源,注排水方便,按一般方法清塘消毒。該魚對水質要求較高,pH值在7左右,水深1-2米。放入體長5-12厘米,規格整齊、健壯的魚種,每平方米放入1-13尾;最好與蟾鬍子鲶、斑點鬍子鲶、鯉科魚類等按2:1比例混養,採用綜合養魚技術。飼料有兩種:一種為天然飼料,如藻類、幼蚌、螺、蚯蚓、小魚、小蝦等;另一種為人工飼料,有各種蔬菜、米糠、玉米粉、花生餅、豆餅等植物性商品飼料,魚粉、蠶蛹粉等動物性飼料及禽、畜類下腳料、糞肥等,一般以投植物性飼料為主。每天投餵2次,即早、晚各1次。飼養8-12個月,每尾體重可達1-1.1千克,每平方米可產魚12.5千克。

網箱養殖

這種養殖方式在泰國很普遍,家庭都採用木製浮動網箱,規格多樣,一般為2米×5米×1.5米。網箱設置在河流、湖泊、水庫的微流水地區,放養密度為50-150尾/立方米,規格為8-12厘米。常用的飼料為米糠、碎米、海雜魚,按2:1:1比例做成混合飼料,每天投餵量按體重的2%,也可投餵豆渣和廢棄的蔬菜。飼養12-18個月,產量為100千克/立方米,成活率為80-90%。

病害及防治

氣泡病:一般發現10日齡的魚苗腸道中充滿氣泡,魚體浮於水面,不能下沉。患此病的魚很快死亡,病因是水中某種氣體過飽和造成的。

肚脹病:此病各齡魚均有發現,症狀是魚腹明顯腫脹,魚體顫抖,遊動遲滯,最後死亡。防治方法是更換新水,並投放一些鹽。

「碧朴勒尼」病(音譯):病狀為魚鰭破裂,呈絲狀。防治方法是把病魚放入濃度為250毫克/升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45-60分鐘。

「Tri℃odena」寄生蟲病:此病常見於幼魚,病魚食慾減退、遲鈍,最後死亡。防治方法:①將病魚放入濃度為3》6的食鹽水中浸泡,直至病魚煩躁不安時才換新水;②用25毫克/升福爾馬林溶液浸泡;②用3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

「Da℃tyrojalrtls」病:此病各齡魚身上都有發生,是蟲體吸附在魚鰓上造成呼吸困難。防治方法:用50毫克/升福爾馬林溶液浸洗。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瀕危(EN)。

主要價值

蘇氏圓腹𩷶的軟骨組織含有硫酸軟骨素,故除了作食用和觀賞外,還具有藥用價值。蘇氏圓腹𩷶是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區的優良淡水養殖魚類。較為美觀,不僅可作為優質食用魚,還可作為觀賞魚飼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