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潛水艇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潛水艇魚,又名暗綠魨,學名:Tetraodon nigroviridis (Marion de Procé, 1822),,四齒魨科魨屬的一種魚類。因其外形酷似一艘迷你潛水艇,故因此而得名。潛水艇魚生活在熱帶的淡水域及汽水域底層,成魚體長可達17厘米。在受到驚嚇或遭遇天敵時,會迅速吸入水或空氣,使自己膨脹變大,表皮的刺也會隨之豎起,像是一顆水中的刺球,讓想要吞食它的天敵無從下口,從而達到自衛效果。其漂亮的斑點花紋以及憨態可掬的樣子也讓它成為一種常見觀賞魚類。

潛水艇魚以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為食。原產於印度緬甸斯里蘭卡,現在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以及中國南部的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壽命可達10年之久。

外形特徵

成魚體長約10~17cm。體形約成橫狀長橢圓形頭部粗圓,一對突起的大眼睛非常有神瞳孔黑色為主亦可呈現藍色綠色體表光滑無鱗魚鰭半透明,無腹鰭,尾柄豎扁打開呈扇形,只靠胸鰭和短小的背鰭和臀鰭游泳,各鰭扇動速度相當快速,但不以泳速見長。約以胸鰭為界,以上(含背部)皮膚呈金黃色(偏綠)的光澤,另有黑色的圓型斑點交錯其中,類似豹紋。以下(含腹部)皮膚呈淨白色的一片。前額處有一塊特別亮眼的金色(偏熒光綠)。在水中的體色深淺會隨情緒或健康狀況而改變。

基本介紹

潛水艇魚和狗頭魚同屬於熱帶觀賞魚中的豚科觀賞魚,主要分布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中國南部沿海等地區,生活在近海淡水或淡鹹水的河豚,為底棲性魚類;因為體型小巧,在遇到危險時會吸入空氣和水把肚子撐得滾圓,豎起身體上的小刺,十分好玩,故而受到大眾魚友的喜愛。[1]

潛水艇魚身形小巧,大概在10-18厘米左右,背部底色為金黃色,上面分布有黑色圓斑點,腹部雪白,頭部粗圓,在加上突出的黑色大眼睛,顯得十分可愛;背部光滑無磷,主要依靠短小的背鰭和胸鰭遊動,魚鰭為透明色,遊動的時候煽動的速度特別快,尾柄處的尾巴呈扇形。整個體型為長橢圓形,非常招人喜歡。

生活習性

小艇是一種生活在熱帶汽水域的迷你魨類。所謂「汽水域」是指河流入海口,也就是淡水魚類和海水魚類的分界處。每天因為河水的流入,海水的潮汐,汽水域中水的比重時刻處於變化之中。比重在1.002~1.018 之間的水域都可稱之為汽水域。一般的魚類是經受不住這種比重(滲透壓)的劇烈變化的,所以河流入海口的魚類不多。

小艇具有與生俱來的抗滲透壓能力,這是一般魚類所不及的。這種能力使得小艇得以自由的在淡水、汽水、海水間穿梭,完全不受限制。但從飼養環境來說,還是必須模擬生長環境的汽水。如果用淡水或是海水長期飼養,小艇會慢慢失去活力甚至快速死亡。

潛水艇魚具生殖洄游習性,幼魚期時棲息在淡水域,隨着魚體成熟則因身體需要的鹽份提升,逐漸轉向高比重水域棲息。

潛水艇魚是肉食性魚種,牙齒相當鋒利,能夠輕易咬碎一般甲殼類、貝類的硬殼,掠食裡面的肉。此外並獵食其它小魚、海蚯蚓等生物。

雖然個子小,可是對別人的魚鰭照吃不誤,會攻擊其他小魚,特別喜歡咬別的魚甚至同伴的尾鰭。其食道構造特殊,使潛水艇魚在遇到敵害或受驚嚇時,吸入空氣和水,使胸腹部膨大如球,表皮小刺豎立,浮於水面裝死,以此自衛,待安全後,迅速排放胸腹中的空氣與水後快速遊走。此外,它還有咬齒習性,被捕後會發出「咕咕」的響聲。

混養

不宜與其他魚類、蝦螺混養。

若要長期飼養小艇必須使用汽水,因此不可和不耐鹽淡水觀賞魚混養。

小艇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很可能會攻擊其他魚類,為避免悲劇發生千萬不要將小艇與遊動慢,無力反抗的魚類混養。

蝦、螺是小艇在自然界的主要食物來源。除非是用來餵食小艇的蝦螺,請不要將其放入艇缸。

很多人抱怨小艇是長着娃娃臉的兇殘殺手,甚至在發現小艇「作案」之後,立刻將其判處死刑。其實,這完全是飼主無知與錯誤混養釀成的苦果,如果非要讓一種小魚來背負這樣的罪責,則未免太過不公平了!

混養報告

整個過程水質都是按照潛水艇魚的要求控制(下鹽,加珊瑚砂)

小花鼠: 混養時間兩個月,頭一個多月都沒有什麼問題,後來受到潛水艇魚的零星攻擊,最終魚鰭被咬,並失去了一隻眼睛。後來分開另養,最終鬱悶而終。

青苔鼠: 開始有一條金苔鼠,混養一個月,魚鰭有輕微損傷,但仍然努力工作。當後來又加進了兩條黑線青苔鼠後相繼受到攻擊,三條都傷重而亡。

清道夫魚: 混養一個多月,也受到了零星攻擊,見魚鰭有所損傷後單養了一個星期。無奈魚缸壁藻類越來越多,又把它放到缸里,不辱使命,一晚上就把魚缸清洗了一遍,現仍然留在缸中。經觀察,白天基本是躲在石縫裡以免受到攻擊,晚上等潛水艇魚休息後就出來活動。所以混養的關鍵是要有地方讓其躲藏。

大肚魚(就是五毛錢一袋、用來餵魚的那種小魚): 你可能不太相信,這是一直混養而完全沒有受到傷害的唯一一種小魚,還經常和潛水艇魚搶吃的。混養三個多月過程中曾生兩次小魚,不得不服啊。

金鼓魚:罪惡的一員,第一天下缸把我的珍珠草一下子全部拔掉,兩天後的一天早上,很奇怪地發現五隻潛水艇魚全都擠進了我那塊小小的空心石頭內,像入罐頭,可謂奇觀。開始還不明白,原來那條金鼓魚開始攻擊潛水艇魚,把潛水艇魚打得傷痕累累。整個經歷是慘痛的,金鼓魚已被隔離,所有的潛水艇魚都在養傷中。

混養意見:不能把潛水艇魚給餓狠了;只要混的時間夠長就可能共存;特別惡的潛水艇魚得隔離;體積小、活動快的(如斑馬魚)易活(得提供躲藏和睡覺的空間)。

養水方法

放水,曝氣,調好汽水比重。

安全起見,不建議使用水質穩定劑除氯,其副作用存在爭議。

所有過濾設備像已經正式養魚般的運作。

下污染源,黑殼蝦兩隻(最好是死的)或文蛤一顆,檢視水質是否穩定(是否清澈、有無異味,如有試劑則測量NO2值)。

確定水質無誤,下魚(建議不要一次下太多,以2~4隻為限)。

以上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周時間。

另外,如果想快速建立汽水硝化系統,唯有借種一途,別無他法。可移稙他人汽水缸中的濾棉、生化環、陶瓷環、底砂、汽水,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硝化菌,可縮短建缸的時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