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點斑橫帶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點斑橫帶蝴蝶魚,又稱斑帶蝴蝶魚,身長約20厘米,魚體近圓形側扁,體黃色,具亮黃色眼帶。在背鰭起點處有一塊黑斑。體側有多條暗色橫帶,但橫帶皆未達腹部,且橫帶間及腹部有許多暗斑排列成平行縱帶。尾柄成深黃色或金黃色。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在中國常見於南海、東海海域,喜棲息在珊瑚繁茂的乾淨水域,常成對在珊瑚礁區活動,偶爾會出現在亞潮帶的珊瑚礁平台。屬雜食性,食物種類繁多包括底漆無脊椎動物珊瑚蟲藻類碎片等。[1]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齒各具6-7列。體被中型鱗片,圓形至稍角形;側線向上陡升至背鰭第IX-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I,軟條23-25;臀鰭硬棘III,軟條18。體檸檬色,腹部較淡黃色;體側各鱗片具一暗點,接近鰭部之斑點較小;體側上半部另外約有7條暗色橫帶;頭部具窄於眼徑之鑲黑及白邊的金黃色眼帶;頸背黑色;尾柄橘色。背、臀鰭具金黃色緣,內側則有黑線紋;胸鰭、腹鰭淡黃色;尾鰭基部黃色,中間具一黑色帶,後端淡色。最大體長12厘米。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瀉湖。

棲所生態

棲息深度1-45米。棲息於珊瑚聚集區、清澈的瀉湖及面海的礁區,也常棲息於礁盤的外圍。通常成魚成對生活,幼魚獨居且隱秘。雜食性,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珊瑚蟲及藻類碎片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聖誕島,東至萊恩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亞。遍布密克羅尼西亞。 分布範圍國家及地區如下:

亞洲:印度、泰國、中國、台灣、日本、小笠原群島(日)、 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科科斯群島(澳)、聖誕島(澳)、阿什莫爾礁(澳)、印度尼西亞、東帝汶。

大洋洲: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瓦魯阿圖、瓦利斯和福圖納、瑙魯、托克勞(新)、帕勞、關島(美)、基里巴斯、威克島(美)、斐濟、湯加、薩摩亞、美屬薩摩亞、紐埃(新)、圖瓦盧、萊恩群島、庫克群島(新)、約翰斯頓島(美)、夏威夷群島、塔希提島、社會群島、土布艾群島。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