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白梢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梢蝴蝶魚,又稱復活節島蝴蝶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蝴蝶魚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本魚分布於東南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為當地的特有種的。當地是亞熱帶氣 候,非常適宜此魚種的生存。

簡介

白梢蝴蝶魚Chaetodon litus僅在復活節島周邊海域發現,棲息於火山岩和珊瑚礁之間藻類覆蓋的區域,以蠕蟲甲殼類、藤壺和其他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主要活動深度20米,幼魚有時啃食其他魚類的屍體。

體寬闊側扁,黑色,背鰭和臀鰭邊緣白色。鱗片邊緣黑色或灰色,內部色淺,使身體呈現出灰白色的斑點紋樣。背鰭硬棘13枚,軟條23-25枚;胸鰭軟條14-15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9-20枚。側線鱗片39-46枚。

因其有限的分布和單調的外觀幾乎不出現在水族貿易中,也沒有相關的圈養記錄,因其適溫較一般魚類低,且食性尚不明確,可推測其難以長時間飼養。[1]

特徵

本魚體為方圓形,吻尖,全身為褐色,為顏色最污濁的種類。背鰭、臀鰭和尾鰭邊緣具白色,體型小,體長可達15厘米。背鰭硬棘13枚、軟條23~25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9~20枚。

成魚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稍內凹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體被中型鱗片,但體後側鱗較小;側線向上陡升至背鰭第9-10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體一致棕褐色,體側每一鱗片具灰白色斑,構成網格圖案。各鰭與體色一致,胸鰭和尾鰭色略淡至透明,背鰭和臀鰭具藍白色緣。

生態

本魚棲息於海藻覆蓋的岩礁。肉食性,稚魚以其他魚類身上的寄生蟲為食,成魚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經濟利用

供觀賞用。

蝴蝶魚

蝴蝶魚由於體色艷麗,深受我國觀賞魚愛好者的青睞。它們在我國沿海各地的水族館中被大量飼養。

蝴蝶魚;鱸形目(Perciformes)蝴蝶魚科(Chaetodontidae)150多種熱帶珊瑚礁中遊動迅速的小型海水魚的統稱。體較高,側扁而薄;一個背鰭;口小,齒毛刷狀。兩齶有時延展為相當長的吻部,體型均小,長度很少超過20公分(8吋)。遊動姿態如蝶,色彩極為鮮豔,故名。以黑與黃色調為主,花紋常為暗帶及一個或多個大斑(眼狀斑)蝴蝶魚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盤中,具有一系列適應環境的本領,其艷麗的體色可隨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蝴蝶魚的體表有大量色素細胞,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可以展開或收縮,從而使體表呈現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魚改變一次體色要幾分鐘,而有的僅需幾秒種。

分布

深度1 - 25米, 褐色, 背鰭、臀鰭和尾鰭邊緣具白色,棲息在藻類覆蓋的岩礁區域, 成魚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幼魚以其他魚類身上的寄生蟲為食.分布在復活島.

本魚分布於東南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為當地的特有種。

亞熱帶

瀕危狀態 瀕危報告:(VU) (D2), 01-Aug-1996

深度

水深1~30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