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礁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礁蝴蝶魚(學名:Chaetodon sedentarius)是蝴蝶魚科、蝴蝶魚屬魚類。體長15厘米。體高呈卵圓形而側扁。吻尖突,口小。魚體上半部黃色,下半部灰白色。頭部有一條黑色條帶通過眼睛,背鰭後部軟條有一條黑帶,向下延伸經過尾柄直到臀鰭軟條。尾鰭淡黃色。幼魚的顏色有所不同,因為深色的後方區域可能會褪色,露出兩個圓形斑點。

棲息於珊瑚礁和岩礁區5-85米深水域,最常見是15米以內水域。以珊瑚蟲、多毛類、魚卵、甲殼類為食。喜成對活動。分布於大西洋西部北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南至南美洲北部沿海。包括百慕大、巴哈馬、墨西哥灣東部和加勒比海

形態特徵

體長15厘米。體高呈卵圓形而側扁吻尖突,口小魚體上半部黃色,下半部灰白色具有銀色的身體,黃色和黑色的背鰭,黃色的尾巴。有一個短而尖的鼻子,以及一個長的背鰭,在開始時分成棘突。身體上有兩個明顯的垂直黑條。頭部有一條黑色條帶通過眼睛,背鰭後部軟條有一條黑帶,向下延伸經過尾柄直到臀鰭軟條。尾鰭淡黃色。幼魚的顏色有所不同,因為深色的後方區域可能會褪色,露出兩個圓形斑點。

體寬闊側扁,嘴略微伸長,成魚體長在13-15厘米之間,身體腹側銀白色,背側黃色,面部有黑色條紋覆蓋眼睛,體側隱約可見暗色的垂直條紋,尾柄有黑斑往背鰭和臀鰭延伸。幼魚身體後部黑條紋覆蓋背鰭,隨着成長逐漸縮小,露出背鰭上的假眼斑,成年後假眼斑也消失。背鰭硬棘13-14枚,軟條20-22枚;胸鰭軟條13-15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7-19枚。側線鱗片36-44枚。[1]

動物學史

蝴蝶魚得名於其在暗礁上飛舞的動作和美麗的顏色圖案,與昆蟲的動作和外貌相似。

近種區別

礁蝴蝶魚與鰭斑蝴蝶魚(Chaetodon ocellatus)相似,只不過鰭斑蝴蝶魚在背鰭的後緣有一個小的黑色斑點,並且臀部也沒有黑色條帶。

生活習性

礁蝴蝶魚棲息於珊瑚礁和岩礁區5-85米深水域,最常見是15米以內水域。幼魚常棲息在靠近深水的淺水區,如水道或大陸架。主要以珊瑚蟲、多毛類、魚卵、甲殼類為食。喜成對活動。

礁蝴蝶魚非常適合在珊瑚礁上生活。它被壓縮的身體允許在珊瑚中穿梭。細長的小嘴特別適合縫隙餵養。牙齒又長又細,扁平,頂端有輕微的彎曲,專門用來刮和咬小無脊椎動物,包括多毛蠕蟲、蝦和兩棲動物。礁蝴蝶魚的覓食技巧非常高超,通常倒立游進可能隱藏獵物的縫隙中。

礁蝴蝶魚也有自己的捕食者。較大的礁魚,如海鰻、石斑魚,通常會吃掉礁蝴蝶魚。如果受到威脅,礁蝴蝶魚通常會試圖遊走並躲藏起來,但如果由於某種原因無法逃離,它通常會採取防禦的姿勢。它轉過身面對侵略者,低下頭,背刺完全豎立起來,就像一隻即將衝鋒的公牛。

繁殖方式

成年礁蝴蝶魚通常成對出現,表明該物種具有一夫一妻制和成對忠誠度。它們在黃昏時長時間、激烈的求愛中產卵。兩條礁蝴蝶魚互相盤旋,從魚頭到魚尾,直到一條礁蝴蝶魚中斷,另一條礁蝴蝶魚緊隨其後。然後兩魚向上游並釋放卵子和精子。雌性在產卵過程中釋放3000-4000個卵。卵小,透明,浮游,可在一天內孵化成微小的半透明的銀灰色幼體。

幼體在所有其他魚類中都是獨特的。頭部被骨甲包裹,巨大的骨板從頭部向後延伸。這些幼體被稱為「tholichthys」,長到約20毫米,然後在夜間沉入海底。天亮之前,它們已經轉變為幼魚時期。它們的顏色與成魚的顏色非常接近。那些從食肉動物中逃脫並存活下來的幼魚會藏在縫隙中,直到它們大到足以相對安全為止。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9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礁石蝴蝶魚的肉無毒,但通常不作為食物食用。可以作為水族館的觀賞魚;比較難餵養,但是幼魚比成魚更好圈養。

分布範圍

海域:分布於大西洋西部北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南至南美洲北部沿海。包括百慕大、巴哈馬、墨西哥灣東部和加勒比海。

國家: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博內爾島、聖尤斯達修斯和薩巴島(聖尤斯特歇斯島、薩巴、博內爾島)、巴西、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庫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法屬圭亞那、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巴托洛繆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荷蘭部分)、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維爾京群島。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