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突額鸚嘴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突額鸚嘴魚(學名:Scarus ovifrons),又名卵頭鸚哥魚,俗名鸚哥,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

突額鸚嘴魚,拉丁名為是Scarus ovifrons,屬於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鸚嘴魚屬的一種動物。 該物種本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等海域。俗名: 英哥魚。 布於熱帶與亞熱帶的珊瑚礁海域。

介紹

突額鸚嘴魚體淡棕紅色,各鱗片具淡黃色緣,頭上上方為顏色較深的區域,其後接鄰二個稍斜的平行黃色垂直斑。各鰭條色淡。終端型雄魚,體藍綠色,各鱗片具紅色緣。頭上半部向後延伸的大斑同雌魚相同,僅顏色更加深。雄魚和雌魚皆為凹型尾。體長可達30厘米。體較粗壯,尾柄短。成魚額部向前突出,前端鈍圓。兩頜牙均癒合為齒板。唇頗窄,齒板大部分外露,下唇尤窄,僅存在於齒板的基底。體被大圓鱗。頰部具鱗3行。

突額鸚嘴魚主要棲息於沿岸水域的岩石,形成小群魚群,屬草食為主。暖水性中下層魚類。多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海域。體長一般為400毫米左右。兩頜牙與鸚鵡的喙相似,因而有「鸚鵡魚」之稱。體色艷麗,變化多樣。

習性

突額鸚嘴魚屬暖水性中下層魚類。多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海域。西額牙與鸚鵡的喙相似,固而有「鸚鵡魚」之稱。體色艷麗,變化多樣。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大西洋,我國只見於南海。[1]

分布

本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等海域。

英文名: Blue humphead parrotfish

俗名: 英哥魚

產地及產期:布於熱帶與亞熱帶的珊瑚礁海域。

深度

水深2至20米。

特徵

本魚開始型雌魚,體淡棕紅色,各鱗片具淡黃色緣頭上半部到胸鰭上方為顏色較深的區域其後接鄰二個稍斜的平行黃色垂直斑各鰭條色淡。終端型雄魚,體藍綠色,各鱗片具紅色緣。頭上半部向後延伸的大斑同雌魚相同,僅顏色更加深。雄魚和雌魚皆為凹型尾。體長可達30厘米。

體較粗壯,尾柄短。成魚額部向前突出,前端鈍圓。眼較小。兩頜牙均癒合為齒板。唇頗窄,齒板大部分外露,下唇尤窄,僅存在於齒板的基底。體被大圓鱗。頰部具鱗3行。側線中斷。尾鰭截形。

生態

本魚主要棲息於沿岸水域的岩石,形成小群魚群,屬草食性,以藻類為主。

暖水性中下層魚類。多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海域。體長一般為400毫米左右。兩頜牙與鸚鵡的喙相似,因而有「鸚鵡魚」之稱。體色艷麗,變化多樣。

簡介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中文科名:鸚嘴魚科

拉丁科名:Scaridae

中文屬名:鸚嘴魚屬

拉丁屬名:Scarus

拉丁種名:ovifrons

定名人:Temminck et Schlegel

年代:1846

中文名:突額鸚嘴魚

原始文獻

Fauna Jap. Pisecs. pts.10-14:73

俗名

卵頭鸚哥魚, 哭頭鸚哥魚

參考來源

  1. 突額鸚嘴魚釣魚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