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網紋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網紋蝴蝶魚,為蝴蝶魚科,蝴蝶魚屬魚類。為觀賞魚類。比較容易飼養,常見度高。性情溫和,適合與溫和的魚混養。也可小群飼養。

簡介

網紋蝴蝶魚Chaetodon reticulatus棲息於水質清澈、珊瑚生長豐富的潟湖和外海珊瑚礁區,幼魚往往在珊瑚礁深處活動,穿梭於鹿角珊瑚枝椏的保護中,成魚多活動於淺礁和礁區邊緣,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網紋蝴蝶魚多成對活動,而太平洋地區多發現小群活動。主食SPS珊瑚息肉,極少量啃食絲狀藻類。種加詞reticulatus詞源是拉丁語 「reticulatus」,意為「網狀,交聯」。

體寬闊側扁,近橢圓形,嘴略微突出。嘴部和眼部各有寬的黑條紋覆蓋,條紋邊緣淡黃色,黑紋之後是寬闊的白色帶,後部的鱗片中間白,邊緣黑色,賦予了[[蝴蝶魚]網狀的圖案。背鰭白色,後部有淡黃色邊緣;胸鰭透明;腹鰭黑色;臀鰭黑色,邊緣有黃色細紋,後端靠近尾柄處有亮橙色斑;尾柄黑色,尾鰭中部白色,後部有黃色條紋,條紋前後邊緣黑色。[1]

配色類似領蝴蝶魚(紅尾珠蝶)Chaetodon collare,但是領蝴蝶魚的面部圖案不如網紋蝴蝶魚複雜,且白條紋較窄,尾鰭紅色,整體外觀不如網紋蝴蝶魚華麗。背鰭硬棘12-13枚,軟條26-29枚;胸鰭軟條15-18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20-22枚;側線鱗片45-48枚。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微尖。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頜齒10列,下頜齒具12列。體被中型鱗片;側線向上陡升至背鰭第IX-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軟條27;臀鰭硬棘III,軟條21。體黑色;體側每一鱗片具一淡色斑,形成約20列斜向後上方的點紋而構成網狀圖案;由背鰭I-III硬棘基部經胸鰭至胸部有一白色寬橫帶;頭部具寬於眼徑之鑲淡黃邊的黑眼帶,向後延伸至腹鰭基部。背鰭灰色,外緣具黑線紋;腹、臀鰭黑色;尾鰭灰色,具黑線紋及黃緣。尾柄黑色。最大體長16厘米。

棲所生態

棲息深度1-20米。主要棲息於面海的礁區,偶也可發現於較淺而珊瑚叢生的瀉湖裡。通常成對或成小群出現。主要以珊瑚蟲為食。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瀉湖。

種群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西起中國南部、台灣,東至夏威夷、馬克薩斯群島和迪西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豪勳爵島和拉帕島。

分布範圍國家及地區如下:

亞洲:中國、台灣、日本、小笠原群島(日)、琉球群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大洋洲: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瓦魯阿圖、瓦利斯和福圖納、圖瓦盧、帕勞、關島(美)、瑙魯、托克勞(新)、基里巴斯、斐濟、湯加、威克島(美)、菲尼克斯群島、薩摩亞、美屬薩摩亞、紐埃(新)、庫克群島(新)、塔希提島、約翰斯頓島(美)、夏威夷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萊恩群島、土阿莫土群島、甘比爾群島、社會群島、土布艾群島、皮特凱恩群島(英)、迪西島(英)、拉帕島(法)、諾福克島、豪勳爵島。

保護級別

(LC)無危。野外種群比較安全,無需特別保護。

經濟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參考來源

  1. [1]蝴蝶魚屬 網紋蝴蝶魚(Chaetodon reticulatus)]珊海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