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肩帶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肩帶蝴蝶魚,Chaetodon humeralis (Günther, 1860),蝴蝶魚科蝴蝶魚屬的一種魚類。身體呈方圓形,吻短,體淡灰色,頭部有一黑色條紋通過眼睛,身體有兩條黑色垂直條紋,第一條起自背鰭第一棘延伸至胸鰭基底,第二條在體後方,從背鰭軟條部延伸至臀鰭軟條部。腹鰭白色,背鰭臀鰭黑色且具白邊,尾鰭呈黑白相間。背鰭硬棘12至13枚、背鰭軟條18至2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5至17枚。最大長度可達25.5厘米。

外形特徵

腹鰭白色,背鰭、臀鰭黑色且具白邊,尾鰭呈黑白相間背鰭硬棘12至13枚、背鰭軟條18至2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5至17枚。最大長度可達25.5厘米。[1]

生活習性

通常成小群活動。雜食性,以藻類與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卵生,成對繁殖

生活環境

生活在海岸附近的岩石區中,一般生活在3-50米的水域。

分類

藍斑蝴蝶魚,Chaetodon Plebeius (Cuvier,1831):

分布於中國南海諸島、台灣海域,及熱帶印度洋、太平洋。

成魚為黃色,頭部有一經眼部的黑色條帶。尾柄根部有一藍斑,體側有20多條棕色縱紋之間有一藍色斑塊。

桔尾蝴蝶魚,Chaetodon chrysurus (desjardins,1833):

分布於中國南海西沙、東沙及南沙群島海域、台灣海域、熱帶印度洋、紅海。魚體側鱗片邊緣有一棕紅色線紋相連,臀部鰭條後部和尾部有月形桔紅色大斑。

早在19世紀,歐洲學者在馬達加斯加首次發現這種魚,便起名為"馬達加斯加蝴蝶魚"。桔尾蝴蝶魚是蝴蝶魚中最小的一種,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主刺蓋魚,Pomacanthus impertor (Bloch,1787):

分布於中國南海諸島、台灣海域及太平洋印度洋紅海

成魚體側而高,呈長圓形至圓形,有數十條深黃色的縱紋,尾柄為黃色。因此又稱為"條紋刺蓋魚"。。

麥氏蝴蝶魚,Chaetodon meyeri (Bloch et Schneider,1801):

蝴蝶魚科蝴蝶魚屬。

分布於台灣海域、西太平洋等珊瑚礁區域。

魚體側扁,適宜在珊瑚叢中來回穿梭,它們能迅速

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縫隙里。

黃尾蝶魚;拉丁名:Chaetodon xanthurus (Bleeker,1857):

蝴蝶魚科蝴蝶魚屬。分布於台灣海域、西太平洋等珊瑚礁區域。

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過頭部的黑色條紋之中,而在尾柄處或背鰭後留有一個非常醒目的"偽眼",常使捕食者誤認為是其頭部而受到迷惑。

分布範圍

東太平洋: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秘魯,美國,包括加拉帕戈斯群島。

參考來源

  1. 肩帶蝴蝶魚愛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