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胭脂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胭脂魚(學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是胭脂魚科、胭脂魚屬魚類。體長146毫米。體側面觀長橢圓形,側扁,背鰭始點處體最高;腹部寬圓,腹緣較直;鰓膜條骨3。除頭部外體全蒙鱗,鱗圓形,鱗心位於中央,環紋細密,向後有稀輻狀紋。側線直線形,側中位。小魚背鰭前部,臀鰭、尾鰭後端與偶鰭均紅黑色,大魚色較淡。

胭脂魚為大型中、下層淡水魚類。胭脂魚為底食性魚類,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分布於長江福建閩江。[1]

形態特徵

背鰭Ⅲ-50~57;臀鰭Ⅲ-10~14;胸鰭Ⅰ-19;腹鰭Ⅰ-1;尾鰭Ⅴ-16-Ⅴ。側線鱗48~53(上鱗數:10~13,下鱗數:8~10);鰓耙外行16+18,內行18+24;下咽齒50~89。

體長146毫米。體側面觀長橢圓形,側扁,背鰭始點處體最高;腹部寬圓,腹緣較直;體長為體高23倍,為頭長40倍,為尾部長5.6倍。頭稍小,側扁,較體很低;頭長為吻長2.6倍,為眼徑4倍,為眼間隔寬2倍。吻鈍,略突出。眼位於頭側上方,距頭後端較距吻端稍近。眼間隔寬凸。鼻孔每側2個,位於眼稍前上方。口下位,馬蹄形,寬大於長,後端僅達鼻孔下方。唇發達,不中斷,下脣尤寬且後緣有小穗狀突起。兩頜無牙。鰓孔大,下端向前至多達主鰓蓋骨中央下方。鰓蓋膜互連,連鰓峽。鰓膜條骨3。外行鰓耙長約等於瞳孔1/2,內行很短。下咽齒側扁,鈎狀。肛門鄰臀鰭始點。

除頭部外體全蒙鱗,鱗圓形,鱗心位於中央,環紋細密,向後有稀輻狀紋。側線直線形,側中位。

背鰭很發達,始於胸鰭基稍後上方;背緣斜凹,第1分支鰭條最長,頭長為其長0.6倍。臀鰭位於背鰭後段下方;第1分支鰭條最長,約等於頭長。胸鰭位置很低,圓刀狀;第2-3鰭條最長,頭長為其長0.8倍。腹鰭基距胸鰭基較距肛門略近;第2~3鰭條最長,約等於胸鰭,約達肛門。尾鰭深叉狀,下叉常較長。

體長100毫米以下小魚全身微黑,體側在腹鰭基前後各有一橫斜紅色寬紋。體稍大,橫紋漸消失;體長約達一米時全身胭脂紅色,而雌魚黑紫。鰭亦紅色;小魚背鰭前部,臀鰭、尾鰭後端與偶鰭均紅黑色,大魚色較淡。

生活習性

胭脂魚為大型中、下層淡水魚類。 從胭脂魚向下的嘴可以看出此魚為底食性魚類,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

胭脂魚的幼、成魚形態不同,生態習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魚苗和幼魚階段常喜歡群集於水流較緩的礫石之間生活,多在水體上層活動,遊動緩慢,半長成的魚則習慣於棲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體的中下

分布範圍

中國長江上、中、下游皆有,以上游數量為多;福建閩江亦產。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一般雄魚5齡以上、雌魚7齡以上為性成熟。每年2月中旬(雨水節氣前後),性腺接近成熟的親魚均要上溯到上游,長江的產卵場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繁殖季節為3月上旬至4月下旬。當水溫穩定在13℃以上時即開始產卵。繁殖水溫為14~22℃,以18~22℃最佳。水溫在16.5~18℃時,受精卵經7~8天能孵化出膜。剛出膜的仔魚側臥在水底,6~7天會平游攝食。產卵期間,雌、雄親魚體都會出現明顯的珠星和胭脂色。親魚產卵後仍在產卵場附近逗留,直到秋後退水時期,才回歸到幹流深水處越冬。

人工繁殖

雌雄親魚的鑑別性成熟的胭脂魚,第二副性徵十分明顯。雄魚體色鮮艷,胭脂帶呈橘紅色,頭部兩側、尾鰭、臀鰭等處出現大量珠星,珠星顆粒大而尖,呈乳白色;性成熟的雌魚雖然也出現婚姻色,但是不及雄魚明顯,胭脂帶為暗紅色,珠星主要分布在臀鰭和尾鰭下葉,珠星小而圓。

雌雄親魚的選取

親魚選取要求:①雌魚個體7齡以上,體重在5~7千克以上,雄魚個體5齡以上,體重5~7千克以上。②雌魚選擇腹部飽滿,用手輕壓鬆軟度較好,魚體腹部朝上有明顯的卵巢輪廓,雙手輕壓腹部兩端有左右移動感,生殖孔稍突微紅的。雄魚選擇體色鮮艷,臀鰭和尾鰭珠星明顯,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即散的。

人工催產

胭脂魚的繁殖季節為3月上旬至4月下旬。繁殖盛期是驚蟄至春分後20天左右的時間。臨近產卵,胭脂魚親魚的性腺發育非常快,成熟幾天就開始退化。因此,我們因地制宜,根據中國廣東北區的氣候情況選擇3月上旬或中旬進行胭脂魚的人工催產。胭脂魚催產水溫16~20℃,最佳水溫17~18℃。經對比試驗表明催產劑以促黃體生成素釋放素類似物(LRH-A2)、鯉魚垂體(PG)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混合劑注射效果較好。

胭脂魚催產劑的高低選擇,應根據其性腺發育的成熟度而靈活掌握。對性腺成熟度好的(能擠出卵粒),劑量可適當偏低。對性腺發育比較差的,可適當偏高。胭脂魚的催產劑量一般按每千克體重用LRH-A2(5~10微克),HCG(500~1000Iu),PG鯉(3~5個)。注射部位一般選擇胸鰭基部。注射次數應根據胭脂魚的成熟度來決定,成熟度良好的親魚可採用一次性注射,稍差的親魚宜採取先低劑量催熟,再高劑量催產的方法,分2~3次注射,每次注射隔48小時。親魚在催產中始終要有適當的流水刺激。

人工授精

胭脂魚對催產藥物反應比較慢,一般催產水溫為16~18℃時,最後一針的效應時間約為24小時。注射最後一針24小時後,要半個小時左右檢查一次,輕壓雌魚腹部有卵粒流出,卵粒大小整齊,飽滿,分散,微粘性,直徑超過2毫米時,即捕起雌雄親魚進行人工授精。受精採用干法授精,精卵充分混合後用清水將受精卵清洗乾淨倒入孵化設施進行孵化。間隔2~3小時,親魚可再次擠卵受精,一般要3~4次才能把卵產完。

孵化

孵化用孵化桶進行流水孵化,胭脂魚受精卵具弱粘性,屬粘沉性卵,比重比水大,受精不久粘性消失,經試驗表明,該類型魚卵適合於孵化桶微流水孵化。受精卵在孵化桶中水流量以能衝起卵粒、卵粒不堆積,孵化用水溶氧5毫克/升以上為準。孵化後期,把卵粒移至水池進行靜水孵化,水溫18~20℃時胭脂魚孵化時間約為5~6天。

苗種培育

經試驗表明胭脂魚苗種培育宜採用多段分級培育法。

仔魚暫養:初孵仔魚苗先在10平方米小水泥池進行暫養,全天候開動氣泵充氣,保持水體中溶氧5毫克/升以上,同時保持培育水溫穩定在16~26℃之間。剛孵出的仔魚身體細長而透明,全長8~10毫米,腹部帶有長袋形卵黃囊而呈淡黃色。2天後可作間歇性地上下竄游,4天後大量魚苗開始平游,十分活躍。第5天開始投餵少量S1微囊配合飼料作為開口餌料,每天投餵4遍。在暫養過程中,要注意觀察魚苗活動情況,發現死苗應及時撈出。魚苗在水池中暫養15~20天後,開始轉入下一階段培育。

魚苗培育:經15~20天培育後,此時魚苗規格15~17毫米。這是開始轉入200平方米水泥池培育。轉池前應對池子進行徹底消毒,注入水約一周後毒性消失才可放入魚苗,每平方米可放魚苗約500~800尾。胭脂魚魚苗培育所要求水質與其它江河魚類魚苗相似,要求水質清新,溶解氧含量高(一般要求4毫克/升以上),因此在魚苗培育階段應經常加注新鮮水。在人工條件下用名優魚類專用S1微囊配合飼料投喂,同時拌少量花生麩,每天投餵兩次,經過培育約30~40天,可長至3~4厘米,這時可轉入池塘進行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魚種培育以土池為宜,面積3~4畝,水深1~1.5米以上,池底平整,無淤泥。先用生石灰清塘,魚種下池前一個星期應灌水。在灌水前2~3天每畝施腐熟糞肥100~200千克,每畝放養魚種8000~10000尾左右。據水溫、水質和天氣情況,每天投餵花生麩、豆漿等多種混合飼料2~4千克/畝。在培育過程中,要加強水質管理工作,因為在培育過程中由於投餌施肥量大、魚的排泄物多,水中的有機質較多,容易引起水質惡化,所以每天根據水質況,及時加注新水,防止水質惡化;其次在培育過程中做好病害的預防工作。

主要價值

觀賞

胭脂魚模樣奇特,尤其幼魚形體別致,色彩絢麗,並且幼魚期遊動緩慢而顯文靜,具較高的觀賞價值。其會隨情緒變化改變體色,十分有趣。胭脂魚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又因背鰭高大,流動起來如同揚帆遠航,故有「一帆風順」之稱,為許多商家所喜愛。

經濟

胭脂魚生長較快,1齡魚體長可達200毫米左右,成熟個體一般體重可達15~20千克,最大個體重可達30千克,在長江上游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學術

胭脂魚是胭脂科分布在亞洲大陸的唯一種類,具重要的學術價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