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蛇仔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庫勒潘鰍,Pangio kuhlii (Valenciennes, 1846),鰍科潘鰍屬的一種魚類。俗稱蛇仔魚,因其形態似蛇,同時帶有環形斑紋而得名,為一種觀賞魚。與日常所稱的「泥鰍」同屬鰍科,性情溫和,並且以雜食為主。主要以沉底殘渣為食,偶爾攻擊蛻皮中的蝦。

形態特徵

本魚體細長,體呈金色,腹面呈粉紅色。深褐黑色條紋縱向貫穿魚體,但非環繞。眼細小並隱藏在一道條紋當中,黃色細紋將多數深黑褐色條紋分割開來。在特定光線條件下,可以看到脊骨和內臟器官,脊椎骨47至51枚。體長可達12厘米。[1] 底色淺黃,上間有黑斑,魚體細長,嘴邊有3對須,體形呈鰻形,似泥鰍,但比泥鰍更艷麗,蟲形魚體,前部略呈圓柱形,後部側扁。背緣和腹緣較平直,頭較尖,眼小,隱藏在一道條紋中,腹視不可見。眼間隔狹窄。前鼻孔程短管狀,後鼻孔緊靠後外側。鱗細小。胸鰭,背鰭皆細小,臀鰭與尾鰭相連。眼睛有透明的膜;以免潛入砂時眼睛受到傷害。體色有黃色橙色、茶褐色,魚體上有縱貫的深黑色條紋,但不呈環繞狀。

雌雄鑑別:一般來說,雄魚體型細窄,雌魚體型較大,腹部膨大。

分布範圍

此種魚類一般較多分布在亞洲泰國蘇門答臘婆羅洲馬來西亞印尼的溪流中。

生長繁殖

繁殖較難。在水族箱中鋪砂,並多栽植些水草,選擇成熟的雌雄魚作親魚,將一尾雌魚先放入準備好的水族箱中,待雌魚習慣新環境後再放入1~3尾雄魚,在早晨或黃昏產卵,雌魚先將雄魚射出的精液用口含着送到水草葉面或岩石上,並讓其粘貼上,然後雌魚再產卵使其受精。產卵後將親魚移走,只留下卵在水族箱中,並微微充氧,經1~3天孵化成仔魚。仔魚在箱底爬行覓食,可供給水蚤或人工仔魚配合餌料。

生活習性

性情溫和,不傷害其他魚,體質健壯,喜在暗處活動,常在水草或岩石縫隙中游進游出,經常利用其細長的身體,躲藏在水草和岩縫中。以其他魚的剩餘食物為食,水底的殘渣即可果腹,對水質清潔起到保護作用,也有潛沙的習性,雜食性。

生活環境

本魚棲息在泥底質的水域,性情溫和,屬雜食性。

飼養方法

身體健壯,適宜養殖在有水草的水族箱中,最好在缸中放置若干沉木或岩石,這樣可以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飼養飼養最適水溫為22~28℃, 對水質要求不嚴,喜弱酸性老水。夜行性,喜歡在石縫間清理食物殘渣,餌料以活食為主。有潛沙的習性,常挖倒水草根部棲息。雄魚魚體細窄,雌魚體大,腹部膨大,但繁殖困難,水族箱飼養以小型的仔魚較佳。

經濟利用

可做為觀賞魚。

參考來源